第1045章 蔡邕領銜勸進(2 / 2)

“漢製,丞相進見時,皇帝為其起立以示敬。皇帝在車上時,若路遇丞相求見,要下車以示禮敬。君臣處理政務之時,皇帝與三公等在朝堂之中共坐商議。這便是‘三公坐論之禮’。召見個別大臣時也是如此。文帝召賈誼在宣室(未央殿前)談論,文帝聽得著迷,不知不覺以膝行挪動,靠近賈誼所坐之席,賈誼也沒什麼特別的反映,這便是君臣‘坐而論道’。”

“宰相早朝上殿,命坐。有軍國大事則議之,常從容賜茶而退。這些,都是舉止之禮。”

說到這裏,蔡侯爺略微停了停,伸出手去,滿飲了一大碗薑湯,這才徐徐徐徐講下去了。

“本朝的皇帝禮敬大臣保留上古遺風最多的,是尊師敬老之禮。張禹,曾是成帝的授業師後任宰相。致仕家居後,成帝不時派人慰問。張禹病時,成帝前來看望,曾經‘親拜禹床下’。這一時期皇帝敬老的禮儀,主要就是三老五更之禮,所謂三老,是鄉官之名。”

“戰國時閭裏及縣,均有三老,本朝初年,鄉、縣也有三老,由年在五十歲以上者擔任;所謂五更,乃年老致仕而有經驗之鄉間耆老。‘三老五更’為本朝鄉閭政治的代表人物,天子禮遇‘三老五更’,顯示的是皇帝尊重鄉閭政治,維護宗法製度。這也是先秦遺風。”

“依照古禮,皇帝向三老五更示敬時,不僅要跪拜,還親自割牲、執醬、執爵。”

“舉行此禮,皇帝要先到太學之辟雍禮殿等候,其禦座設在東邊之席,留西邊上席之位以待三老五更。將三老、五更以安車接至後,皇帝於門屏親迎、行禮。至台階,皇帝以揖禮相讓請他們登階。殿中,三老被安排在最尊的西席,東麵。五更在次尊之北席,南麵。”

“皇帝在東席,西麵,麵向三老更行跪拜禮,以及以三老為師、聆聽其講授且親自割牲、執醬、執爵侍奉三老。班固《白虎通義》解釋說,此是‘父事三老,兄事五更’,即以對父兄尊長之禮敬待他們。三老五更南麵憑幾而坐,以師道自居,皇帝反而西麵‘跪設醬豆,親自袒割,三老食訖,皇帝又親跪授爵以侑’,隨後‘皇帝北麵立而訪道。再拜受之’。”

“再看稱謂之禮,其規製為‘君前臣名。其一,臣下在皇帝麵前自稱,必須用其名。其二,在皇帝麵前提到其他大臣,也須稱其名。具有‘卑’身份的臣子在有‘尊’身份的皇帝之前,必須謙稱其名以示尊敬。這,便是‘尊卑之禮’。除此之外,尚有‘讚拜不名’,‘詔書不名’等種種禮遇。大司馬封王之後,這才禮遇,照例是都會有的。”蔡侯爺朗聲說道。

“所謂‘讚拜不名’者,朝儀叩拜,讚禮官在皇帝麵前不唱其名。所謂‘入朝不趨’者,入朝上殿時,不像一般朝臣那樣以快步趨行表示對皇帝的禮敬,可漫步而行。所謂‘劍履上殿’者,一般官員要遵從上殿時去佩劍、脫履的尊君禮製,而有此特權者是著履、帶劍上殿。”

說到這裏,本朝的朝儀也講得差不多了,蔡侯爺低下頭去,再飲了一大碗茶,這才徐徐講出了他心中的主張。“諸君,我們議朝儀,究竟議的是什麼?依老夫之見,主要是兩點,其一,謂之正名。古人雲: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此時此刻,正是孝懷皇帝世子劉熙正名之時!其二,謂之尊尊。何謂尊尊?便是天子禮敬‘三老五更’,禮敬功高彪炳勳臣也!大司馬功高蓋世,世間若無大司馬,不知道天下會有幾人稱王,幾人稱帝!”

講到這裏,蔡侯爺終於直抒胸臆了。“諸君,這便是我蔡邕起草的勸進書。聚天下人之意,上疏朝廷,懇請孝懷皇帝世子劉熙登基為帝,懇請大司馬封溫王。小女文姬,潁川荀家、潁川陳家、弘農楊家都已經具名其上。諸君之中,同意此疏的,可以依次列名其上上奏朝廷!”

“我來!”,“我來!”,“我也來!”。蔡邕的話音方落兒,文武百官就已經一擁而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