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的朝堂之上,文武百官之中,鐵杆兒的擁漢派已經十不存一了,他們大多數都轉化為循吏派了。除了並州派和循吏派之外,還有清流名士派,這一撥兒人奉康成先生鄭玄為領袖。可是,真正執清流名士派牛耳的巨子,卻是萬戶侯蔡邕和他的女兒蔡文姬,女婿荀閎。
作為最先加入並州軍事集團的清流名士之一,蔡侯爺如今已經很是發達了。萬戶侯的爵位自不必說,文臣之中,除了文和兄和閻忠之外,數得上的老人兒,也隻有蔡邕蔡伯喈了。對於“議朝儀”,蔡侯爺是極為熱衷的,非但是熱衷,甚至已經到了已經到了癡迷的地步。
這不,利用短暫的午餐時間,他對百餘個中下級官員,進行了有關“朝儀”的科普。
朝儀,顧名思義,便是帝王臨朝之時的典禮儀式。究其實際,就是君臣之禮。
先秦之前,君臣之間的禮節,一共有兩種:舉止之禮和稱謂之禮。
舉止之禮,主要是站立之禮和跪拜之禮。先秦時期,諸國都在秣馬厲兵,招攬人才,以求大張國勢。如此作為,為的是保住自家的社稷和宗族,使得祖先能夠得享血食,不至於在“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時代大潮之中,成為落後者,以至於身死國滅,輸得幹幹淨淨。
在這樣的形勢之下,對於本國的大臣,君主是非常尊敬的。這種尊敬,不僅僅表現在俸祿和富貴上,還表現在禮節上。君臣之間的舉止之禮,不僅僅是臣下向君主施行,君主也如儀向臣下施禮。站立之禮中,君主向臣下所施行的主要是“揖禮”,即後世所說的“作揖”。
《周禮》記載,周王召見諸侯之時,向其中沒有血緣關係的庶姓諸侯,施以“推手小下之”也即合手前推再稍往下動的“土揖”禮。向有姻親關係的異姓諸侯,施以合手平推的“時揖”禮。向同姓諸侯,施以合手前推再稍向上舉的“天揖”禮。這是天子見諸侯之禮。
至於周王與自己的直屬臣下在朝儀之時的禮節,《周禮·夏官》記載:“孤、卿特揖,大夫以其等旅揖,士旁三揖。王還,揖門左、門右。”史載:“此朝儀,……孤、卿、大夫皆未就位,王揖之,乃各就本位。士則亦先立在位,待王揖與彼。”這是天子見卿、大夫之禮。
這句話有些深奧難懂,其大意如下:其一,對孤、卿,一一行揖禮;對大夫,因其同爵者多,且分等,故以對眾而行的旅揖分等而揖之;對士,因士分上中下三等,所以分三次行揖禮。所謂的“王還,揖門左、門右”,是王回首而對侍從之故士、虎士、太仆輩們行揖禮。
周王禦朝之時,上述這些人在王的身後兩旁門左門右,王向左右作揖完後還得向後左右作揖,所謂“王既出,(背)負屏,揖卿、大夫訖,乃還,麵微向後而揖門左右。”有周一朝,最重宗法,所謂宗法,就是“親親尊卑,上下嫡庶”八字,宗法如此,雖周王不得不尊。
每當朝會之時,雖然貴為天子,天下諸侯的共主,周王卻是最忙的一個。無論是對諸侯,還是對孤、卿、大夫、士乃至更低級的故士、虎士、大仆等,周王都要行揖禮。這便是舉止之禮之中的站立之禮了。而且,是君向臣先施禮,還得是一一行禮,眾人隻行一禮即可。
再看跪拜之禮。先秦之時,並們有椅子,人人都是席地而坐的,正規的坐姿,是雙膝跪席,臀部壓在腳後跟。若是對同坐的對方表示敬意,則臀部抬起離開雙腳,上身挺直。若再施以手或頭、上身的其他動作,則形成各種形式的跪拜禮,如所謂稽首、頓首、空首之類。
《說文解字·手部》段玉裁的注:“凡不跪不為拜”,隻要是“拜”,都需要跪的。史籍之中提到具體的“拜”禮,就是指的這種跪拜禮。先秦時期,無論是禮製,還是史事,都有君向臣“拜”——也即行跪拜禮的記錄。君主問話之前,先行拜禮,體現的便是尊重之意。
《禮記·曲禮下》記述:“大夫見於國君,國君拜其辱……同國始相見,主人拜其辱。”這段話所涉及的君主行禮有兩方麵,一是國君對別國來的大夫行拜禮。二是對“同國”即本國始任為大夫者行拜禮。然則,“拜其辱”之“辱”字又當何解呢?按照本朝經學家的解釋,是謙指對方的屈下來見,所以“拜其辱”。君主以跪拜禮對別國和本國的大夫表示敬意拜托。
《戰國策·秦策三》記載:秦昭王懇請範睢幫他,也是“秦王跪而請曰:‘先生何以幸教寡人?’”。範唯應允而向秦王“再拜”,“秦王亦再拜”,並對範雌說:“昔者齊公得管仲時以為仲父,今吾得子亦以為父!”對範雌待以極高禮遇。這便是請托之前,先行拜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