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2章 恐怕是要議朝儀嘍(1 / 2)

十一月二十日,午時,大漢的京師洛陽城,南宮,宣明殿。

剛剛結束大朝的三公九卿、文武百官們正緩步走出大殿,三五成群,一邊交談著,一邊兒向蒼龍門和南門走去。自從大司馬呂布秉政以來,每隔五日,就有一次大朝,大朝的地點,就在曾經發生過宣明政潮的宣明殿。其餘的日子,天下大政照例由內朝的官員們措置的。

“大朝”也謂之“大朝會”,指的是百官朝見天子。最隆重的便是每逢歲首舉行的“大朝”,始於西周,遷延至今,是最高規格的朝儀。《周禮·春官·大宗伯》載:“春見曰朝,夏見曰宗,秋見曰覲,冬見曰遇,時見曰會,殷見曰同。”這便是對“大朝會”的解釋。

諸侯、百官朝見天子的時辰是早晨,故稱之曰“朝”。天子接見諸侯、百官的政治目的是“圖天下之事”,同時詢問地方的治理情況,謂之“圖考績”,也就是“上計”。有周一代,天子詢問諸侯國內的治理情況,諸侯需作詳盡彙報,故諸侯朝見天子亦被稱為“述職”。

《孟子》有載:“諸侯朝天子曰述職,一不朝則貶其爵,二不朝則削其地,三不朝六師移之。”可見“大朝會”既是一種禮製,也是天子對諸侯的一種約束。何也?諸侯久居其藩,數月、甚至數年方能“述職”一次。“述職”之時,朝廷方能細細詰問,考其政治教化。所以,“大朝”為天子糾察地方、諸侯、藩國之重權,其中的輕重權衡,就在朝廷方寸之間。

始皇帝振長策而禦宇內,統一天下之後,改革政治,根據著名陰陽家鄒衍的“五德終始說”,認為秦主水德,按“五行”水行配亥月(十月)與子月(十一月),故頒令以十月為歲首,“大朝”定在新年亥月初一即正月旦舉行。為擴大元旦“大朝”,體現皇帝臨朝時的莊嚴肅穆與盛大氣派,秦朝修建起富麗堂皇的朝宮前殿,名曰“阿房宮”。此後,凡大秦重大國事,如議帝號,立郡縣,車同軌、書同文等均在此朝堂前殿頒布。“大朝”從此遂為定製。

高帝立國之後,沿襲秦朝舊曆,仍然以十月為歲首。漢興之初,高帝與大臣們不懂朝儀,遂命秦朝舊吏叔孫通參酌秦法,製訂本朝“大朝”朝儀。朝會地點初在長樂宮,後改在未央宮。漢高祖七年長樂宮建成時,在此舉行的“大朝”,此事記載於《史記·叔孫通列傳》。

朝會之日,在天色微亮時,由禮官引文武百官依品級進入殿門。宮殿中盛陳車騎、兵衛及各色旗幟、儀物,以示天子威儀。禮官傳言“趨”,文武百官即刻整肅衣冠,整齊有序地依次疾步前行,東西向分班排列。在一片鍾鼓禮樂聲中,由內侍簇擁著高帝乘輿臨朝。此時,百官自諸侯王以下至六百石官吏皆以次奉賀(貢獻禮物)。禮畢置酒,以尊卑次起上壽。

朝會之後,高帝大喜過望地的環顧左右讚道:“吾今日始知,為皇帝之貴也。”

《漢官典職儀式選用》列舉參加“大朝會”的人員為“……公、卿、將、大夫、百官各位朝賀。蠻、貊、胡、羌朝貢畢,見屬郡計吏,皆見,宗室諸劉會,萬人以上。”漢武帝時改易正朔,以正月為歲首,“大朝會”相應改至正月初一舉行。此後,曆代相沿襲。

光武中興以後,歲首的“大朝”,皇帝幸德陽殿臨軒受賀,公卿將相大小百官及地方各州郡長吏、諸少數族酋長、使臣均奉貢進表拜賀。當時,地方州郡的朝貢之物按轄地人口計,每人每年六十三錢獻給朝廷,曰“獻費”。大司馬秉政之後,采納太常馬日磾的建議,“大朝”改在宣明殿舉行。原因很簡單,德陽殿是天子大朝之所,監國的隻是孝懷皇帝世子,等於是以藩王之位暫行天子之權,如此一來,便無法在德陽殿大朝了。改在宣明殿,以示謙讓之意。

本朝的歲首“大朝”中還有一項“年終考計”製度,地方州郡的主官或主要僚屬需帶上“計簿”(統計報表),到宰相府上報年度的“地方政績”,名曰“上計”。“上計”之後,由朝廷給與地方主官“稱職”還是“不稱職”的評價。有時,還由天子親自出馬“受計”,直接聽取地方官吏的彙報。正因為如此,“上計”為國之大事,地方主官一向看得重如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