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寬回到自己的帳幕之時,新任大司馬長史陳群早已在帳幕之中等候多時了。看到嚴寬若有所思的樣子,陳群不由得出言詢問了。嚴寬便一五一十,向他和盤托出了。此次陳群之所以能夠由千石的縣令一步登天為兩千石的高官,究其實際,便是投效了嚴國舅的緣故。按照本朝的通例,終此一生,陳群便是嚴大郎的人了,故爾,嚴寬便毫不隱瞞,一五一十說了。
嚴寬終於說完了,陳群的臉上立刻便露出了欣喜的表情。他整肅衣冠,恭恭敬敬地向著嚴寬兜頭一揖,朗聲說道。“恭喜大郎!賀喜大郎!聽大司馬的話風兒,對大郎的表現很是滿意。若是再做好一件事兒,高升便指日可待了。”“哦?長文兄,是哪一件事兒?”嚴寬按捺住滿心的驚喜,竭力用平靜的與其問道。“無它,改官製爾!”陳群滿臉肅然地應道。
“長文兄,這改官製,我是知道的,也是大司馬想辦成、辦好的。可是,究竟該怎樣改呢?我卻是一頭霧水呀!”嚴寬長歎了一聲,有些惆悵地說道。“大郎,此事若是說破了,其實很簡單。大司馬為什麼要改?不就是因為大司馬對現行的官製不滿意嗎?讓大司馬滿意就是嘍!”陳群麵帶微笑,幽幽說道。“噫!的確如此!為何大司馬不滿意呢?請長文兄為我細細道來!”一聽此言,嚴寬立刻就屈尊求教了,連忙吩咐擺酒,與陳群邊吃邊談,共商此事。
“要說這改官製,還要從古往今來官製的得失利弊說起……”陳群侃侃而談了。
夏、商、以至於西周,施行的是世卿世祿製,就是祖宗得了一塊兒封地,世世代代,父死子繼。到了春秋戰國之時,乃是大爭之世,諸國爭霸,仿佛賽馬一樣,落後的就會被滅國。故爾,有眼光有雄心的君主做夢都想著富國強兵。而富國強兵,就要延攬人才為我所用,甚至要破格提拔一些地位低下之人。延攬人才,就要先養起來,待到立功之後,再追論他們的功績,賜給他們相應的土地和爵位。如此一來,養士之風和軍功授爵製度便風行天下了。
秦國商鞅變法之時,曾經發布過命令。“宗室非有軍功論,不得為屬籍。明尊卑爵秩等級,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顯榮,無功者雖富無所芬華”。如此一來,秦國的子民若是想要取得爵位和土地,就隻剩下兩條路了,一條是力田,另一條便是作戰。
秦軍雖然衣甲單薄,作戰之時卻非常勇猛,常常不戴兜鍪,一手拎人頭,一手夾俘虜,大呼向前,奮勇衝殺,十蕩十決,罕有敗績,便是拜此所賜。看到效果驚人,關東諸國遂群起效仿了。自此之後,軍功授爵製便流行天下了,最終形成了從公士到徹侯二十級軍功爵位。
本朝,高帝立國之後,曾經下詔求賢,要求郡國推薦有治國才能的“賢士大夫”,惠帝、呂後之時,也曾詔舉“孝悌力田”之人。文帝之時,下詔訪求“舉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者”,並且定下了“對策”和“等第”的辦法。如此一來,本朝的官員選拔製度察舉製便形成了。
武帝之時,察舉製已然完備,有常科和特科兩大類。常科也叫歲科,一年舉辦一次,有孝廉、茂才(秀才)、察廉(廉吏)、光祿四種名目。四科之中,又以孝廉一科最為重要。特科並不經常舉辦,以天子下詔訪求為主,有賢良方正、直言極諫,賢良文學諸般名目。
察舉製,便是“察”和“舉”兩種手段,“察”是自上而下的訪求,“舉”便是自下而上的舉薦。按照武帝的本意,如此一來,既充分照顧了本朝的“鄉議”和“鄉閭政治”,又給了下層士人上進之途,更重要的是,緊緊抓住了中央政府手中征辟人才之權,實在是好製度。
常科之中,如果按照四科標準分類,以“德行”為主的有孝廉、孝廉方正、至孝、敦厚等科;以“文法”為主的有明法科;以“才能”為主的有尤異、治劇、勇猛知兵法、明陰陽災異、有道等科。但以上所有的科目,都以“德行”為先,在學問上則以“儒學”為主。
本朝的察舉常科之中,孝廉一科尤為重要,亦得人最多,出了許多名人。孝廉之設,始於漢武帝元光元年,武帝下詔:“初令郡國舉孝廉各一人”。此時,孝廉乃是特科,不受重視,後來“孝廉”被規定為歲舉常科,才受重視,漸顯重要。“舉孝廉”遂成為入仕正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