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冷戰結束後的中越關係的發展
(一)中越政治關係的發展和當前的限製因素。
1991年11月,中越兩黨、兩國實現關係正常化後,政治關係有了迅速的發展。兩國高層領導人不斷互訪,黨政軍等各方麵的人員交流頻繁,促進了兩國關係的全國發展。據不完全統計,到1996年,越南訪華代表團就達188個,其中不少是自費訪問。最近幾年內,江澤民、李鵬等中國最高領導人相繼訪問了越南,特別是李鵬總理率團參加越共八大,更把兩黨、兩國的關係推向前進。越南黨和國家高級領導人也相繼訪華。越共八大還借鑒了中共政治局設常委的製度。
在注意到中越關係在正常化以後令人欣喜的發展的同時,也應當看到一些限製兩國關係發展的因素。但從全局和長遠來看,這些因素不會危及中越友好的總體框架。
1.越美關係。1995年越美關係實現了正常化。顯然,美國重返越南,一是著眼於東南亞日漸成熟的市場;二是進一步加強它在這一地區的政治和軍事存在;三是企圖利用越南遏製中國。但是,越南不僅沒有忘記美國曾帶來的民族災難,而且美國導演的“和平演變”對越共政權也形成現實的威脅。在這一點上,中越有著相同的安全利益,越南不會跟著美國跑;隨著中國的國勢日盛,美國也不得不加強對這個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的重視,中國對越南將具吸引力;從現實來看,越美關係正常化以來,美國並沒有給越南大量的援助和最惠國待遇,越美關係遠不是那麼親密,越南更不會為了美國的利益而火中取粟。總地來看,越美關係不會影響中越友好的格局。
2.越台關係。台灣在越南對外交往中是一個現實的存在。它在河內設有“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在胡誌明市設有分處。近年來,台灣積極推行“南進政策”,越南成為這一政策的重要對象。目前,越南是台資的重要彙聚地。幾年來,台灣在向越南投資的50多個國家和地區中一直位居榜首,越台之間存在著巨大的經濟利益。但是,中國大陸強大的政治優勢和潛在的經濟優勢是台灣所無法相比的,在大陸和台灣之間,越南不會舍本逐末;另外,越南從台灣問題引發的中美關係緊張的事實中認識到,台灣問題關係到中國的民族利益和民族尊嚴,是中國對外關係中最敏感的問題。中國政府在台灣問題上的堅定立場,使越南不會在越中、越台關係中輕易玩火。
3.越南與東盟的關係。越南加入東盟,是東盟在建立“大東盟”的過程中邁出的重要一步。東盟是東南亞地區的區域性組織,東盟某些成員國與中國存在領土爭端和華僑問題。政治上“用一個聲音講話”,經濟上不斷推行自由化和一體化的“大東盟”,將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中國與東南亞國家雙邊關係的基礎,使中國在合作、協調、爭執等一係列問題上麵臨多邊與雙邊矛盾。但是,越南加人東盟後,不會形成“群狼鬥虎”的局麵。因為,一方麵西方散布的“中國威脅論”在東南亞國家的確有影響,但沒有多少市場,更多的是小國的憂患意識。東盟國家強調以政治對話、經濟合作、相互依賴等非軍事手段,輔之以軍事手段來維護自身安全。東盟已經認識到中國在地區安全上的重要作用,本地區的政治和安全問題的解決也需要中國的合作;另一方麵中國經濟的發展必將帶動整個東亞經濟的增長。中國的華南有5億人口,東盟前景不可限量,另外,湄公河的開發也需要處於其上遊的中國的合作;再者由於曆史的原因和意識形態因素,東盟內部也很難形成對付中國的合力,不會對中國構成很大的威脅。事實也證明,越南加入東盟並沒有影響中越關係,越南沒有阻礙中國成為東盟的全麵對話國。當中國在南海問題上與其他東盟國家發生小的風波時,越南也沒有和它們唱一個調子來共同對付中國。
4.中越邊界問題。邊界問題是發展兩國關係的主要障礙。中越邊界問題包括陸界、北部灣和海島(西沙、南沙群島)爭端。中越陸界談判仍有難度,但邊境地區比較平靜;北部灣問題的談判久拖不決,兩國海上作業人員的爭執時有發生;海島問題是兩國邊界糾紛的難點。越方既想維持現狀、和平解決爭端,不使該問題國際化、複雜化,又不接受中國提出的“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的主張。1996年,中方提出了切實可行的解決兩國邊界問題的方案,即陸地邊界加快步伐,北部灣體現公平原則,海島問題從長計議。1997年杜梅訪華期間,中國提出按照“大局為重、求同存異、先易後難、隻爭朝夕、友好協商、公平解決”的精神,加快談判進度。但越南從民族利己主義出發,不會在邊界問題上輕易讓步。越南近年出版的權威性著作中,仍然重彈其對西沙、南沙群島擁有主權的老調。盡管如此,越南也不能不顧全大局。由於邊界問題而導致兩國關係的惡化,不在越南的戰略利益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