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冷戰後的中朝關係(1 / 3)

中國與朝鮮是一衣帶水的友好鄰邦。兩國不僅有相近相似的文化,還有著悠久的交往曆史。尤其是近代以來,兩國人民在與共同敵人鬥爭中,風雨同舟,患難與共,結下了鮮血凝成的戰鬥友誼。這種有著堅實基礎的特殊關係,即使在冷戰結束後國際關係發生了深刻變化的今天,仍深刻影響著本地區形勢的發展乃至地區新格局的建立,因此,在東北亞和朝鮮半島形勢可能發生重大轉折的前夕,回顧展望中朝關係的曆史與前景,是十分必要的。

一、冷戰後發展中朝關係的意義

中朝兩國自古以來就保持著密切友好的關係,兩國同屬於漢字文化圈,又有著相似相近的教育思想、宗教思想。從盛唐和新羅統一三國時起,兩國在政治和經濟製度、社會製度方麵的往來和相似之處也越來越多。到了近代,中朝兩國都先後遭受英、法、俄、日等帝國主義列強的侵略,並分別相繼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和日本殖民地。共同的命運使兩國人民又共同奮起抗爭,特別是在反對日本帝國主義侵略和殖民統治的鬥爭中,兩國人民互相支持,互相援助,以自己最大的民族犧牲沉重打擊了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者,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最終勝利創造了條件。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雅爾塔秘密協議的簽訂,播下了南北朝鮮分裂的禍根,在特定的曆史背景下,蘇聯和中國支持半島北方,美國與日本支持半島南方。新中國成立後,半島北方的朝鮮是最先與我國建立外交關係國家之一。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後,美帝國主義把戰火燒到鴨綠江邊,為了保衛新生的社會主義祖國,粉碎美國霸占朝鮮進而控製東亞的野心,中國人民派出了誌願軍,與朝鮮人民並肩攜手、浴血奮戰,打敗了強大的美國軍隊,大大鼓舞了亞洲和世界人民爭取民族獨立和解放的鬥誌,中朝兩黨、兩國和兩國人民也由此更結下了鮮血凝成的特殊友誼。此後的幾十年裏,中朝兩黨和兩國人民作為冷戰格局中同一陣營的戰支,經曆了一段興衰與共又不無曲折的曆程。60年代中期,由於中國的“文化大革命”和中蘇、朝蘇關係的變化,中朝關係曾一度疏遠。但進入70年代,隨著國際局勢有所緩和,《中朝友好互助條約》的簽訂,中朝兩國的關係進入了新的更為成熟、穩定發展的新階段。

總之,中朝交往、中朝團結在曆史上留下的光輝篇章,是值得大書特書、不可磨滅的;中朝兩國關係在冷戰時期的重要影響和特殊貢獻,也將長期對當前和未來的本地區國際關係有深刻影響。

冷戰結束後,以美蘇為代表的兩大陣營的對立不複存在,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潮流。但與此同時,新的格局還遠未形成。在亞太地區,由於冷戰體製的殘餘尚未完全消除,特別是朝鮮半島兩端的政治和軍事對立依然存在,因而在本地區新格局的形成過程中,各種力量和關係的演變尤為複雜。在這種背景下,中朝關係的發展一直為各方注目,並又始終作為一種積極因素影響著地區政治、經濟形勢的發展。

(一)有利於本地區的和平與穩定。朝鮮半島在冷戰前,一直是兩大陣營在遠東地區對峙的前沿,半島的南北兩方分別受美、日、蘇、中的支持與影響。但從70年代起,半島周邊四大國特別是中國、蘇聯對朝鮮半島政策開始調整。1990年蘇聯同韓國建交。在朝鮮與韓國同時加入聯合國後,1992年中國也同韓國建立了外交關係。與此同時,韓國自1988年成功舉辦了奧運會之後,也積極調整對外政策,開展旨在提高其國際地位和經濟實力的“北方外交”,並取得了有效成果。至此,冷戰前持續已久的以美蘇對峙為特征的舊的平衡已被打破。為建立起新的平衡,有必要使美朝、日朝的關係也得到改善。中國積極支持並促進這一進程,朝鮮也為此做出了努力。例如向美國陸續送還在朝鮮戰爭中陣亡的美軍人的遺骸,與日本進行實現外交關係正常化的談判等。然而,與順理成章的“交叉承認”相反,美國抓住朝鮮的核問題不放,逼迫朝鮮接受特殊核檢查,從而引發了半島一場嚴重的核危機。為了向朝鮮施加壓力,美韓於1993年3月又恢複了“協作精神”聯合軍事演習。朝鮮則拒不接受核查,宣布退出核不擴散條約和進入“準戰時狀態”。在朝鮮半島核危機引起全世界關注和擔憂之際,美又積極謀求日韓支持聯合國對朝采取製裁措施。為了這場危機得以緩解,保證半島及周邊的和平與穩定,中國堅決主張朝鮮核問題要通過有關方麵的對話和協商來解決,並同時為爭取韓國等有關國家的支持而進行了積極努力。在朝鮮退出核不擴散條約這一決定即將生效的同年6月,美國政府最終同意了在紐約與朝鮮舉行副外長級會談。此後,經過三輪艱苦的談判,美朝雙方於1994年10月21日最終簽署了核框架協議。1995年5月,美朝又在吉隆坡就履行核框架協議達成具體協議。在長達兩年多的時間裏,美朝幾次因意見分歧陷入僵局,在對立加劇有可能引發衝突,美日等再三聲稱要對朝鮮實施製裁時,中國都堅持呼籲有關各方采取克製態度,繼續通過對話和協商尋求解決。朝美核協商最終取得的成果,不僅避免了一場危機,也為用和平方式解決朝鮮半島問題帶來了希望。中國所堅持的通過對話與協商解決包括核問題在內的朝鮮半島有關主張,被證明是唯一有效的辦法,得到了國際社會的肯定與讚賞。而中國的這一主張能夠產生積極和有效影響的原因之一,就在於中國與朝鮮有著長期的友好關係,並在冷戰後多變的國際風雲中繼續發展,直至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