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輯 看看前方的路文
人生不滿百,常懷千歲憂,晝長苦夜短,何不秉燭遊。
就讓我們繼續與生命的慷慨與繁華相愛:即使歲月以刻薄與荒蕪相欺。
孔子心和莊子氣文|張雲廣
我們應該順應自然,立在真實上,求得人生的光明,不可陷入勉強、虛偽的境界,把真正人生都歸幻滅。——李大釗
時近中秋,一場冷雨下過,天色已抵近黃昏。
鄰居家的老榆樹上,數隻麻雀正梳理著翅膀下和尾巴上有些潮濕的羽毛,神情悠然而專注,還不時愜意地嘰嘰喳喳幾聲,像極了莊子眼中和筆下的風景。
天空,隨風而動的灰色雲層下,幾隻燕子在空中忙著捕食,再過不了多久,它們就要跋山涉水飛往南方了。用羽翼追求夢想丈量天下,一路奔波勞頓如當年周遊列國的孔子。
麻雀與燕子,代表了兩種不同的生存狀態;莊子與孔子,代表了兩種不同的人生哲學。
常常憶起老家的一位精神矍鑠的老大爺,算來他今年已經66歲了吧,都在城市上班的兒女曾無數次勸他離開農村一同居住,卻被他次次回絕。他吹的小曲隔著老遠就能聽見,他喜歡獨自一個人漫步在鄉間小路上,看看大豆的長勢,摸摸高粱的結節,聽聽蟋蟀的彈奏,望望遠處的羊群,滿心盛開的都是滿足和愉悅。他是一個典型的村莊留守者,正如那群麻雀,隻在村莊和村莊附近鳴唱,任寒暑易節春秋暗換。
隻是,自然界中有界限分明的麻雀和燕子,當今社會特別是年輕一代中卻很難覓到純粹的莊周和孔丘。孔子的入世進取激勵我們在事業的疆場上馳騁拚搏,莊子的出世無為卻能給欲火過旺的心靈降溫,降低飛行的高度,還心態以平和安寧。
有一位朋友,上班時被同事稱為工作狂人,就連中午在單位吃午飯時與飯友談論的話題都常是下一步的計劃,計劃一旦製定就不折不扣地執行。但一回到家就像變了一個人一樣,脫掉工作裝,換上休閑服,下廚做菜無不精通,侍弄花草無不在行,每逢假日常常開車帶上家人流連於山水之間,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小酌,即使不能遠行,也要起個早走出家門去廣場上打太極或抖空竹,生活被他調劑得有張有弛有滋有味,人也活得抖擻高效。
懷一顆孔子心,染一身莊子氣,在天作飛燕,落枝成麻雀,收放自如,高下皆宜,既如君子般自強坦蕩,又似隱士般自在逍遙。如此,日子就能演繹成一門生活化的藝術,前路的風景更是值得期待。
載於《讀者》
幸福感來自對於生活的熱愛和無限激情,來自內心的淡定從容。是在曆經汙濁逼仄之後,突然看清許多真實。有詩,必有遠方,那個一直追尋的遠方,便是真正的生活。
簡單是智慧文|荒沙
任何事物都不及“偉大”那樣簡單,事實上,簡單就是偉大——愛默生
古時有一位知府新上任不久,他想考察一下手下的三位官員,向朝廷舉薦一位。一天,他坐在正堂召集三人開會,開完會對三位官員說:“我需要一根針,你們準備一下。”說完,便走出了正堂。
“知府新上任,隻要一根針,這是什麼意思呢?”三位官員都摸不準頭腦。
第二天,三人都沒來辦公,知府便官差詢問三人去處。不一會兒,官差回來稟告知府說:“大人,李官員昨天買了一根杵,正在家裏光著膀子磨針,要告假一段時間。”知府聽後,點了點頭。又問:“那劉官員呢?”“劉官員昨晚已經啟程,不知道去哪兒買針線了,估計兩天之後回來。”知府聽後點了點頭。接著又問:“那王官員呢。”“王官員父親生病了,正在家中照看,這幾天不能來。”知府點頭不語。
三天後中午,知府正在府衙辦公,李官員來了,對他說:“大人,您說需要一根針,為了表示我的誠意,我特買了一根杵,日夜在家打磨,需再過兩天才能給您。”知府聽後不語。晚上,李官員來了,小聲對知府說:“大人,在下買了數十種針,而且買了數十種線,供大人使用。”知府聽後,不言語。
隔天知府審完案,王官員來上班,見了知府趕忙走上前,對知府說:“大人,前些天老父生病在家照看了幾日。你要的一根針我從家裏拿來了,您看合不合適,如不合適,我再到街上買。”知府笑了,對王官員說:“很好,我要的就是這個。”
第二天,知府便將王官員舉薦給了朝遷。李官員和劉官員很不服氣,私下裏打聽知府為啥這樣做。知府差人對二人傳話:“我隻要一根針,沒你們想的那樣複雜,凡事簡單點兒,簡單才是智慧。”
載於《特別關注》
一個人內心的簡單,化解著生活的複雜,沒有誰的人生是一種簡單的左右逢源揮灑自如,人生的過往也不是一種個性固執的存在,麵對著時代,適應著改變,活出生命的積極樂觀與啟示,不要把人生活成一趟自我狹...
用一杯水的清澈,去應對一輩子的複雜,這是種舒服的狀態。
突發靈感文|(澳大利亞)海倫·塞尼唐風編譯
靈感,是由於頑強的勞動而獲得的獎賞。——列賓
弗侖是澳大利亞的一位公務員,一直熱心於慈善工作。一天,他和幾位來自印度的僧人坐在悉尼海灘上閑談著,一位名叫格德的製片人偶然間看到了這群衣著特殊的僧人。格德剛拍完一部反映僧侶生活的短片,想找人試看一下,於是他靈機一動:這些僧人不正是合適人選嗎?
格德邀請弗侖和僧人們看了他的電影記錄片,看完電影,弗侖告訴格德,他一直想去印度,幫助那裏的僧人們治療胃病,格德決定和他一起去印度。格德的記錄片於是獲得了更多的關注,也為印度的慈善團體籌集到了更多的資金。弗侖後來說:“那裏的一些偏僻地區,很多僧人長期患有胃病,沒能得到診治,現在我們用一個星期就把這個問題解決了,如果沒有和格德的那次意外相遇,我們絕不會做成這件事。”
自古至今,從一件偶然遇到的事情中獲得啟發,從而改變生活或獲得重大發現的事例不勝枚舉。如果牛頓沒在蘋果樹下坐著,也許就不會發現萬有引力;如果弗萊明在實驗中沒出現意外,也許永遠不會發明青黴素。
有時候,意外事件不但不是壞事,反而是好機會即將到來的信號。澳大利亞作家阿曼達·布拉奇在給一部電視劇寫劇本時,構想好了一位偵探的形像,她覺得演員普萊斯頓很適合這一角色,連人物名字都想好了,叫“調查官普萊斯頓”。但是普萊斯頓從沒演過這種類型的角色,而且已經和另一家電視台訂了演出合同,兩家電視台一直都是競爭激烈,所以阿曼達又覺得不可能請得到他。
一天,她的合作夥伴茲沃在拍攝一部電視片,想用她的房子當一處拍攝景地,阿曼達無法寫作,但又不好拒絕,就去了一家咖啡館。她在咖啡館裏想像著調查官普萊斯頓的台詞,仿佛聽到普萊斯頓的聲音就在大腦裏響起,在指引她寫作一樣。後來她無意間一抬頭,竟然發現普萊斯頓真的在咖啡館,原來他也來這裏喝咖啡,而且就坐在旁邊的桌子旁。
兩個人於是聊了起來,結果普萊斯頓說,他在演出之餘還是有時間的,而且對嚐試新角色還很有興趣。“事情就這樣有了圓滿的結果,真是太出乎我的意料了。”
在另外一些事例中,突發靈感卻是從較長時間,甚至是從多少年的艱苦付出中產生。美國普林斯頓化學家下村修就是這樣在水母體內發現的綠色熒光蛋白的。
下村修曾經一直在研究水母發光的原因,他發現,把水母放在一定pH值處於一定水平的環境中時,水母就無法再發光,但是在接下來的幾個月裏,他都沒能搞清是什麼物質激發了水母的發光功能。
無奈之中,下村修放棄了研究水母,把注意力集中在了試驗水箱。水箱裏除了有一隻藍色閃光燈,還有一種東西就是海水——是海水激發了水母發光。海水的成分早已為人熟知,下村修馬上想到,是海水中的鈣離子引起了水母體內的化學反應。接下來,下村修進行了一係列研究,由這一發現而發明的熒光顯微鏡廣泛用於醫學研究,後來下村修和他的同事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
我們所有人在生活中可能都有過在偶然中發現機遇的柳暗花明的時刻,有時候我們和一個陌生人偶然相遇,後來和對方建立了深厚的友誼,有時候我們不是靠奔波應聘,而是憑運氣就獲得了一份新工作,有時候我們無意間聽到了別人對話裏的一些信息,因而受到啟示,發現了新機遇。
但是我們也發現,有些人比別人更善於在偶然中尋找到機遇。他們不但能更好地融入那些風雲變幻的環境,也能更快地識別並發掘出千載難逢的良機。
問題來了:我們能否更多地獲得那些似乎可遇而不可求的良機呢?
“關鍵是你要有敏銳的眼光”,倫敦大學的麥克利博士說。麥克利通過調查發現,積極接觸新事物、敢冒風險的人更容易遇到機會。
有時候大公司會著意為員工創造多接觸的環境。蘋果公司的每一間辦公室都有一個公共區,從公司CEO到郵遞員,所有人進出辦公室時都必須從公共區經過,擴大了接觸。蘋果公司就是希望這種跨職位、跨部門的接觸能促進員工們的交流並產生更多的創意。
在穀歌公司,員工們有20%的自由時間開發新項目,穀歌公司的一些重要新舉措就是在這20%的時間裏出爐的。
“人們越來越多地認識到突發靈感能讓人思想更活躍、更具創造性,而且能增強適應力、減輕壓力。善於捕捉靈感的人不會讓不期而遇的機會從眼前消失”,麥克利說。
美國和加拿大的幾位學者聯合組成的一個研究組創辦了一本名叫《突發靈感》的網絡雜誌,上麵刊登了世界各地的一些科學家在實驗中獲得突破性成果的故事,以供讀者們從中學到成功經驗。他們的網站上方寫著美國生物化學教授兼科幻小說作家阿西莫夫的一句名言:“科學界最令人興奮的一句話就是‘這太有趣了!’”雜誌創辦者之一,學者裏連說:“多問幾個‘怪’問題,我們就能更多地獲得突發靈感。”
此外,現代科技也能給我們帶來更多獲得突發靈感的機會。加拿大記者馬修不久前去紐約進行了一次商務旅行,他在紐約街頭登錄了一個可以跟蹤到周圍朋友和熟人的手機軟件。沒用幾分鍾,他就收到了一位認識他的朋友發來的信息。其實他們僅僅相隔一個樓角,而且早就都盼望著能一起喝咖啡。
有的網站還能幫你在坐飛機之前根據愛好、語言、年齡、性格選擇乘機夥伴,當然,雖然科技工具很好用,最好也不要依賴它為我們在生活中包攬一切。
人們的很多奇思妙想都是無心插柳柳成蔭——在海灘上散步時、在和一位陌生人閑聊時——正如麥克利所說:你要是想獲得更多的突發靈感,就不能整天都是忙忙碌碌。
從開始研究突發靈感這一課題之日起,麥克利就把自己每天的固定行動日程改成了隨機應變的形式,而且特意將每天中一段時間內的計劃設為空白。麥克利說:“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自己就會悠然出現,將這段空白時間填滿。”
載於《知識窗》
相遇是美的,邂逅是美的,意外同樣也美。但是如果要讓這意外的美發生化學效應,產生價值,還得我們平時一如既往的積累,最後通過靈感來達成願望!
看看前方的路文|一路開花
心態若改變,態度跟著改變;態度改變,習慣跟著改變;習慣改變,性格跟著改變;性格改變,人生就跟著改變。——馬斯洛
念大學時,有一個年過七旬的中文教授經常跑到我們藝術係來玩。
老先生姓林,喜歡穿一件黑色的大風衣,他是地道的文科出身,性情並不守舊古板。他喜歡聽一些比較流行的歌曲,喜歡跳快三、恰恰、探戈等節奏感強烈的交誼舞。
那時候,學校的多媒體大廳,周一到周五講座,周六周天用來舉辦交誼舞會。說是交誼舞會,其實還是有差別的。為了方便彼此交流,舞會慢慢有了一種不成文的規定,周六是學生的天下,周天則是老師的天堂。
林老先生每周六晚上八點都會準時達到舞會現場。這個習慣,在我大學的四年間,從來沒有改變過。
直到畢業,他都在我播放周六晚上的舞會曲目中途,主動跑來跟我搭訕,漸漸地,我們慢慢熟絡起來。印象中,他跟我說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小夥子,多放點兒勁爆的音樂嘛!大家都是年輕人。”
他每次跟我提這個建議的時候,我都笑得特別厲害。沒想到,一個年過七旬的老先生,還會自稱年輕人,還會說“勁爆”這個當時非主流詞語。
他從不參加周天的教師舞會。我很八卦地問過他到底是什麼原因。他滿腹牢騷地說:“和那些老頭老太婆跳有什麼意思?一個個都慢騰騰的,沒勁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