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著就給趙逸介紹了一個年輕將領之後在趙逸耳邊小聲叮囑了一句,說這個人是他的什麼人,日後進攻羌族的時候,可派給他們一些沒有多大危險的任務。
趙逸了解的點點頭,他完全明白何進與張讓的目的,將自己親信將領送入軍營,無非是鍍金,到時候他們隻要在對羌族作戰中,稍微立下一點功勞,何進和張讓就會把他們說的天那麼大,隨後指派重要的官職給他們,比如說一郡之首。若是自己親信部將做了郡守,那一郡城的百姓與兵士就如同掌握在他們的手中。
趙逸滿口答應了下來,將這些人送來去的金銀搬到了屋內,看著書房內那堆積的如同小山般的金山,趙允看到後微微搖頭,暗說自己為官一生清廉,趙逸這個小混蛋收取賄銀卻很有一套:“這場征戰,你幾乎不需要動用幽州兵馬了。”
這幾日光是前來請戰的將軍帶來的兵馬就已經多達五六萬人。
但是當日朱儁率軍進京誓師出發的時候,卻沒有發生過這種情況。怪就怪趙逸太有名了。
不論是與黑山軍還是黃巾軍,趙逸都未嚐一敗,前日更是擊潰了羌渠與所部五萬騎兵,此戰更加使得趙逸聲名遠播。在一些將領心中,趙逸就是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戰神。
所以這些將軍前來投奔趙逸,就是想在於羌渠作戰的時候立下一點戰功,之後再憑著戰功升任更高的官職。
人們皆有功利之心,這點趙允很清楚,但是這等功利之心運用到戰場上,那簡直就是自己的死穴。
“伯來,你應該學會拒絕,若是將這些兵士招入官軍大營,非但不是自己有利的援軍,甚至還會成為自己的累贅。”趙允勸解了趙逸一句,其實他是對趙逸說別見錢眼開,什麼人都招入官軍大營,“官軍大營內良莠不齊,數部人馬交織在一起發生暴亂也就罷了,怕的就是兵士的凝聚力不夠。兵不在多而在於精,伯來你領軍多日,難道還不明白這個道理麼?”
趙允雖然不想讓趙逸領軍出戰,但是心中卻不得不稱讚趙逸,趙逸確實是萬古難尋將帥之才,有能力、有膽量挽狂瀾於即倒的最佳人選。
縱然知道趙逸心中或許會有想法,但是趙允還是將自己的想法說了出來。
對於趙允所說之話,趙逸心中早就已經有了考慮。那些將軍帶來的兵士雖然是官軍,但是多股官軍交雜在一起,彼此之間配合相當不默契,那麼就和烏合之眾沒有任何區別。
率領這種烏合之眾與實力強勁的羌族兵士拚鬥,絕對是有敗無勝。
這種蠢事,趙逸不會去做,口中說著:“父親不要驚慌,我心中已有計較。”
趙允點點頭,趙逸心中有想法就好,怕的就是趙逸心中沒有一點想法:“如此就好,這樣我就可以放心了。”
為了方便趙逸行動,何進幫趙逸找來了涼州地圖,還有羌族部落的實力分布圖。羌族的情況和鮮卑族差不多,均是處於分散狀態,東部靠近並州的羌族兵士可是有近二十萬人。
若是羌族各部萬眾一心,眾誌成城,攻打起漢朝來極為賣力。那麼朝廷恐怕早已經支離破碎,正是因為這些部落之間不齊心,朝廷才能安穩。
北宮伯玉原本是個羌族的小首領,隨著多年的戰鬥,征服了涼州附近多股羌族部落。一躍成為西南最大的羌族部落,積攢了不少實力的北宮伯玉,趁著中原大亂,黃巾起義之時,率軍攻入了涼州。
所部兵士驍勇善戰,三天時間就有不少縣城被北宮伯玉吃下。比之黃巾軍之流可是難對付多了。
何進對羌族騎兵評價很大:“若是論起弓馬騎術,環顧我幽州境內,能與羌族抗衡的幾乎沒有。”
說著何進將目光轉向趙逸,“伯來圍困羌渠所部兵士的做法就十分妥當,我們正可效仿。”提起趙逸所設立的空城計,眾人臉上紛紛敬佩的笑容,能想出那種妙計的,恐怕隻有趙逸了。
何進提議可以將趙逸的計策告訴涼州官軍,讓他們按照趙逸的計策行事,如此積小勝為大勝,誅滅羌族騎兵。
趙逸卻苦笑著搖了搖頭:“不可,此事不能那麼草率。如今廣寧縣城之事已經傳遍天下,北宮伯玉等人也必定早有耳聞。心中必定已經有了準備,我們若是生搬硬套圍困北宮伯玉,絕對會吃大虧。這種戰術用一次還成,第二次就困難多了。”
“若依伯來計策,我們當如何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