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若爭小可,便失大道。
明崇禎年間,登州府有一個商人,名叫金誠多,原本隻是個豆腐坊的小作坊主,可他憑著一雙慧眼,一副好腦子,從小生意做起,經過幾年苦心經營,一躍成為“登州第一商”。
那年早秋的一天,金誠多帶著兒子金不二外出收賬,騎馬經過一片地頭,見地裏的高粱和玉米個頭都長得十分粗壯,金不二不由驚叫起來:“爹,我長這麼大,從沒見過有這麼高的玉米和高粱,今年肯定是個豐收年。”
金誠多也覺得驚訝:今年的高粱和玉米為何長得這般高大?他喚了兒子一聲,隨即停步下馬,折了一根高粱稈,隻見斷縫處爬滿了白色的小蠕蟲。他愣住了,走進高粱地,又折了幾根高粱稈,發現裏麵也盡是這號玩意兒。他心裏一驚:這看似旺盛的長勢,其實已經遭了蟲災。於是吩咐金不二,回去後趕緊多多買糧。
果然,一場秋雨襲來後,地裏那些高大粗壯的高粱玉米稈幾乎全都倒伏枯萎了,還沒到秋收,糧價已經上漲。
這時,金誠多剛好有事要出一趟遠門,臨走前,他將金不二叫到跟前,說:“今年這裏的歉收已成定局,到時候糧價會一漲再漲,可糧食是養人活命的,所以你千萬給我記住,無論如何不能虛抬糧價,有二十分之一的賺頭就可以了。”
金不二應道:“爹,您隻管放心,孩兒一定按您意思辦。”
金誠多選了個良辰吉日,帶上夥計就出了門。不料離家剛一個月,就聽到李自成起兵的消息,一時間各地刀兵四起,他不敢再往前走,就匆匆返了回來。
可誰想一踏進登州地界,金誠多就發現到處都是饑民,不由大吃一驚。一打聽,原來這兩個月裏登州不但受了蟲災,還遭遇了百年少見的蝗禍,成千上萬隻蝗蟲鋪天蓋地而來,所到之處寸草不留。金誠多不由慶幸自己早有遠見,備下了糧食。
隻是,金誠多擔心兒子是不是按自己的意思放了糧,於是就一邊走一邊打聽,當得知登州糧價已貴如黃金時,他心中急如火燒,立即馬不停蹄,直奔家中。
踏進家門,沒見金不二的人影,金誠多正要問,這時候金不二一身酒氣地回來了。
金不二看到金誠多,驚喜地大叫道:“爹,您可回來了,聽說外麵現在亂得很,孩兒正為您擔心呢!”
“為我擔心?”金誠多冷笑一聲,兩眼逼視著金不二,問他,“你喝酒去了?為什麼不放糧?”
金不二眉飛色舞地說:“爹呀,您真是料事如神哪!今年這裏不但糧食減產,還遭了蝗禍,整個登州府隻有咱家儲糧多,現在可是一粒糧食一粒金啊!孩兒剛才出去喝酒,正是和幾家糧商商量,如果再拖它幾日放糧,我們就可以狠狠賺上一筆。”
金誠多一聽就搖頭:“你們這算打的什麼主意?我問你,衙門裏的人可曾來找過你?”
金不二說:“登州府的尹知府已經找過我兩次了,說要以咱們進價兩倍的價格買咱家的糧食,可孩兒覺得他開價太低,所以沒有答應。”
金誠多一聽大驚失色,指著兒子直罵:“你這個孽子,你闖禍啦!”他當即吩咐備馬,要去見尹知府。
可誰想金誠多還沒出門,仆人就慌慌張張地進來報告:“老爺,尹知府又來了,這次還帶了好多兵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