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自序(1 / 1)

這本書講的是中國傳統文化。關於傳統文化的價值和學習傳統文化的意義,書裏會篇篇講的,這裏沒有“再強調一下”的必要。隻講幾句別的。

公元1996、1997、1998三年,我為《中學生》雜誌開設專欄,講傳統文化的事,欄目名稱就叫《傳統文化講台》、《傳統道德講台》、《傳統精神講台》。三年後,雜誌社約我進行增補,準備出書,於是有了這本《祖先的遺產》。

既然是講祖先,無疑的,書裏說的都是古代先人們的事,當然在講到某種文化現象來龍去脈的時候,也會聯係到現在。另外,說遺產,無疑的,不是指的金錢,而是指祖先留給我們的思想、道德、觀念、精神,還有豐富的具體的文化成果。這麼多年,說發揚優良傳統的話,寫介紹優良傳統的文章,編講解優良傳統的書,也不少了。自然,個人的感想和認識也就隨之步步加深,能夠把這些感想和認識寫成一本書,我是很樂意的。

文化,是個內涵很廣、界限也不嚴格的概念。中華傳統文化又是那麼久遠、深邃、博大。要講透它,談何容易。就拿本書列出的101個題目來說,要把哪一個問題講全麵、講係統、講深刻,都需要寫一本書才行。然而,文化又是無形的,要靠心靈去碰它,就看怎麼講,怎麼去接觸它、靠近它了。從這點上來說,本書用不到兩千字的短文來講每一個題目,似乎也夠了。

重要的,要看讀者是誰。對於涉世不久的青少年,不可以一下子給他們輸入那麼多又古老又厚重的知識。我和編輯們的一致想法:本書旨在引導他們關心傳統文化,初步了解傳統文化的麵貌和價值,啟發繼承優良傳統文化的自覺性。為此,就要以簡潔取勝,隻從整體上去講,從基本特征上去講。如果借機大做學問,就會適得其反,也失去了自己的特點。

這101個題目,分別歸類在傳統思想學、古代科學技術、古典文學、古典藝術、傳統生活習俗、傳統道德、傳統精神等幾個部分。選擇題目的時候,有兩點考慮:一、它們產生於古代,卻又是鮮活的,對於現代人仍有著或大些或小些的影響。有些古代文化現象已成為曆史陳跡,這裏就不講。二、有些傳統文化現象雖然現在仍然很活躍,卻不適合介紹給青少年,這裏也不講。因此,這不是一本全麵研究古文化的專著,而是有針對性的通俗讀物。當然,畢竟在講古文化,不是什麼知識快餐,再通俗,再淺顯,要讀懂它,也不是入目而就的事。如同前麵說的,要靠心靈去認識它。人的大腦很怪,不開竅時,笨得出奇;一旦開了竅,點到就通。讀書的過程,就是開竅的過程。

不管怎麼說,書就這麼寫出來了。怎麼讀它,是讀者自己的事。我們的祖先是喜歡讀“閑書”的,讀的時候,還講究好的心態。“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讀書之法無他,惟是篤誌虛心,反複詳玩,為有功耳”。這是兩位老教書先生孔丘和朱熹說的話,有道理。我希望,當這本書走進誰的生活的時候,誰都不必像讀情節小說或奇異新聞那樣,想一口“吃掉”它。隻要樂讀、好讀、想讀,它就會長久地陪伴你,隨時為你服務。

最後想說的一句話是,感謝《中學生》雜誌社的同人們,他們促成了這本書的出版;感謝孫惟亮、張旭東等編輯,他們為此付出了心血。

雪崗

2000·元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