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的上京,金秋送爽,丹桂飄香。
店鋪林立的大街上人頭攢動,各種叫賣聲不絕於耳,香車寶馬川流不息,笑語嫣嫣,一派歌舞升平的繁華景象,完全看不出幾月前那場政變所留下的痕跡。
初夏五月間,當朝天子隆和帝中風,三皇子與七皇子爭帝位,兩人背後的勢力吳家與雲華也各自上陣,一場血雨腥風的奪嫡戰由此展開——
初始吳家占了上風,寧平侯吳淵在妹夫張程與舅兄彭清的輔助下,先發製人,利用吳太後在後宮的權利,不僅掌控了整個大新皇宮,軟禁了雲皇後和七皇子,而且派重兵圍了華國公府與雲家,監禁了華正興和雲戰,秘密處死了在禁軍中一呼百應的人——華家二少華又廷。
但他沒想到的是就在他認為一切盡在囊中、準備讓薛林先稱帝、好將大權做實時,宮廷禁軍反水,簇擁著那被他處死的華又廷突然就出現在金鑾殿上,再就是華正興領了一幫文臣武將上殿,公然指責吳淵,結黨營私、包藏禍心、專權誤國、貪汙受賄,在吳淵反駁時更是拿出了他與下屬同僚的一些親筆通信。
殿上嘩然!
之後隨著華正興而來的耿將軍的遠房侄子、禮部員外郎耿介懷,則是列出了將要登基的薛林的幾宗大罪,品行不端、性情殘暴,氣死君父,多次殺弟,不配做皇上。
另外,還有人證,那就是隆和帝身邊的趙公公和其他幾名內侍。
殿上再次嘩然!
接著就是吳淵薛林惱羞成怒,兩邊幹戈相向,最後一場登基大典演變成血戰。
關鍵時刻,川西將軍焦大奇領了一支精銳部隊和幾百武僧打著勤王伐逆的旗號兵臨城下,援助華又廷,吳淵一派落敗。
七月間,薛寧稱帝,年號靖和。
雖然幾代以來,還沒有出過一個坐在輪椅上的皇帝,但卻依然讓大新臣民擁護。
不隻是耿介懷等人為其歌功頌德,美譽詞整整寫了幾大篇,最重要的是華雲兩家的力保。
強大的武裝力量下,誰不臣服?
薛寧稱帝後,中風的隆和帝稱太上皇,雲皇後則被封為太後。
靖和帝又大加封賞從龍有功之人,例如雲戰封鎮國公,焦大奇封川西王,曾口誅筆伐薛林的禮部郎中耿介懷封禮部尚書,其他文臣武將當然也各有封賞,當然,其中封賞最重的還是華家。
華又廷封上將軍,隨行君王左右,掌禁軍;而華正興則免華國公爵,封華王,為內閣首,監國攝政,輔佐君王。
步步青雲,春風得意,華家連日來都是喜慶盈門。
但今日卻有些不一樣——
“身為上將軍,卻要請命親自去剿匪,你當這個職位是兒戲嗎?”書房裏,華正興那個看著眼前的次子,本就嚴肅的臉上更是一片寒霜。
“父親,那不是匪,很有可能是叛軍。”但華又廷卻麵色平靜。
“不是匪,就是叛軍又何如?自新皇的兩月來,你已經出去多少次了?別當我不知道,你這般作為根本就是另有目的。”華正興又道。
“父親多想了。”華又廷聽了低下頭,語氣卻還是無一絲波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