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駿馬名稱大略(二)(3 / 3)

bo:z一詞,早就在突厥語族中廣泛使用,幾乎專指馬匹的毛色。它作為蒙古語中的外來語,其形式是 boro 。它至今仍然存留在所有的突厥語群中,不過語音上略有變動,即兼可作 bo:z、po:z、bo:s、po:s 等。

bo:z所指色澤的範圍較大,在不同的場合,其含義的出入頗大。例如,它可以作“灰色”解;在《闕特勤碑》和《闕利啜碑》中屢次出現的 bo:z at(at 義為馬),均被釋作“灰馬”。[23]喀什噶裏在其《突厥語辭典》中則說,該詞可以使用於毛色在白色至灰斑(或白斑)栗色之間的任何動物;又稱,當人們說 bo:z ko:y 時,乃是意指“棕色羊”。[24] 而馬赫迪汗的《察合台-波斯語詞典》則說 boz 乃是“趨向於白色的藍色”以及“一種靛藍色(即深灰色)的馬”。[25] 此外,尚有將它釋為“白馬”或“鐵灰色馬”者。綜此看來,bo:z 的色澤至少並非純白,而可能為淡灰或深灰。

在現代突厥語中,人們固然最常用 at 來指稱“馬”,但在古突厥語中卻還有另一個完全同義的詞—— yunt 或 yont 。在《占卜書》(《Irk Bitig》)中,此詞經常出現;而在早期的許多非宗教文獻之中,它則是表達十二地支紀年(或紀日)的標準用詞,如“馬年”、“馬日”中的“馬”字都是 yunt(yont)。

因此,我們有理由認為,“白義”一名,乃是譯自突厥語 bo:z yunt 。“白”的上古音為 b’?k ;“義”的發音則為?ia 。上古時期的聲母舌根鼻音 ?-,到今天已經演變成 y-,這是眾所周知的事。即是說,?- 與 y- 可以相通。蒲立本認為,有證據表明,至少在漢代已用聲母 ?- 來轉譯非漢語中的聲母 y- 。在當時的情況下,由於漢語中的半元音 y- 尚未演進成,所以舌根鼻音 ?- 似乎是最接近非漢語的舌麵持續音 y- 了。[26]有鑒於此,將 bo:z yunt 作為“白義”的語原,還是比較吻合的。

另一方麵,上文已經提及,在突厥語中,用得更為廣泛的“馬”字乃是 at 。所以,bo:z yunt 的另一種形式就完全可能是 bo:z at 。而“蒲”、“梢(騷)”的古音分別為 *b’wo 和 *s?g ;齒音 s、z 接近,在翻譯時可以互轉,因此可以將“蒲梢”的語原視作 bo:z at 。同樣道理,“奔霄(*pwEn siog)”則也可以視作其異譯名。有鑒於此,白義、蒲梢、奔霄的突厥語原義就可能都是“灰色(或深灰色)馬”。

艾辛認為,似乎有跡象表明,古人以淡色皮毛的馬作為貴人的坐騎。在烏古斯的英雄史詩中,大汗拜因迪的坐騎是匹 bo:z 馬;而早期安納托利亞文學作品中的亞曆山大傳奇故事中,不朽的基德爾所騎的也是一匹 bo:z 馬。[27]這一結論即使未必完全正確,也至少為上述比定提供了進一步的證據:域外遊牧民族向漢人帝王貢獻的,很可能包括他們所認為的象征高貴的 bo:z 坐騎在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