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與幹酪鍋

聖誕節去阿爾卑斯山,先到了山腳阿納西湖旁的阿納西城。阿納西湖某幾處看來,頗像西湖:投山映雲,長堤林木。麵對著湖有運河處,開著聖誕集市,賣兩樣當地產品:熱紅酒,山羊酪土豆。紅酒裏配自製薑糖,甜裏微辛,味道濃鬱,喝下去有疏散的暖意。山羊酪土豆不另加調料,全仗著山羊酪和自家醃的火腿片提供鹹味,所以味道鮮濃雋永,吃得全身暖融融的。問紅臉胖肚、簡直是自家食品活廣告的的老師傅怎麼做,老師傅頗自豪,開始吹騰:“都是自己的奶酪好!”

阿納西麵湖處,有一個號稱當地最貴的小酒館——當然,這麼個半小時能走一來回的小城,貴也到不了哪兒去——推薦一個拿手菜,是幹酪燉牛肉。聽了好奇,問是瑞士奶酪火鍋fondue嗎,老板答曰非也,是阿納西的風味,和山那邊的大不同。

叫上桌來一看,是個鐵片薄鍋,小火燉著,幹酪已融化,滋滋冒泡;牛肉置於其上,剛被燉到變色。服務生端來麵包片,像化學課老師指導學生做試驗似的指點:“盡早吃好,不要等燉老了……”

我們江南吃牛肉,喜歡燉酥爛了,以五味入,醃得入味了,下酒;晾得幹了,幹爽搭嘴。歐洲人燉牛肉,格外重視其“肉汁”,所以最怕是燒幹了、煮老了、肉汁都沒了。

這道菜的意思在於,牛肉略一斷生,酪汁隨風潛入夜地滲透,牛肉的肌理裏鼓囊囊柔潤潤,都是酪汁和牛肉勾兌的鮮味。叉一塊吃了,滿嘴都是汁。平心而論,褐牛肉搭配略泛灰綠的幹酪,不是那麼觸動視覺,但味道鮮活,難以複製。叉完牛肉,看著剩下的幹酪融汁,還是不舍,再拿老板給的幹麵包蘸著吃。服務生幽靈一樣閃過來,溫柔勸慰:“先加檸檬汁……”“為什麼呢?”“嗯,因為這個酪不適合單吃……”我不信,拿麵包卷些幹酪一吃,一股奇怪的味道由鼻腔直衝腦門,揭開腦殼,轟轟往外噴氣。服務生半幸災樂禍地看罷,又勸我:“還是加檸檬汁吧……”

後來人家的解釋是這樣的:幹酪也分許多種,味道各不相同;這種幹酪是本店原產特製,專門用來勾兌牛肉的……不不,這還不是瑞士火鍋……客官你們是要去滑雪嗎?嗯,去了瑞士,你們會吃到瑞士火鍋的……

坐窄軌列車一路攀爬,穿過雪原,到阿爾卑斯山上、勃朗峰腳的霞慕尼鎮。小鎮頗有聖誕氣氛,平安夜當日小酒店都推聖誕特餐。在一家木結構小酒店地下一層裏坐下,不理會推薦的各類菜單,一門心思嚷嚷:要瑞士幹酪鍋fondue。老板問,要傳統的還是霞慕尼特產的。“嗯,傳統的如何?”老板說,“傳統的fondue,就是一個幹酪鍋,加點麵包——沒了。霞慕尼特產的,會配高山特產的土豆與火腿。”

正經的瑞士幹酪火鍋,隻適合兩人對坐吃。鍋不大,鍋底濃稠的幹酪則已被烘軟,纏綿不已。所用餐具,乃是個細巧的長杆二尖叉,用來叉土豆、麵包片、火腿下鍋。沒有北京涮羊肉那種“涮熟”的過程,更像是卷了纏綿的幹酪,直接就吃。

火腿配幹酪,又與幹酪燉牛肉不同。牛肉鮮濃多汁,忌太熟,不能煮老了;火腿是山上醃得的,堅韌鮮鹹,片好了,色如玫瑰花瓣。用二尖叉叉上,在幹酪鍋裏略一卷,幹酪汁掛肉,入口來吃,滿口香濃。火腿精堅韌,幹酪濃香軟,搭在一起,很是天作之合。酥脆的幹麵包配幹酪,另是一絕。麵包疏鬆,幹酪無孔不入,鑽將進去,形成一個密不透風的麵包球酪,吃上去,外軟內酥,味道極好。土豆配幹酪吃,就略遜色一點兒了,填個飽而已。吃兩口若是覺得膩,配一點略甜的白葡萄酒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