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七章 落盡繁華受了傷(1 / 2)

高中時期的我尤其迷戀曆史人物以及各種文學作品。

我生命中接觸的第一部作品是《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對於這本書初中時期的學生們往往把它當成是一本故事書來讀,因為這本書本身就有很好的情景描寫,故事情節往往引人入勝。而我覺得單單把這本書當成故事書來讀是不夠的,因為每當我讀這本書的時候總有一種熱血沸騰的感覺,就感覺像自己在經曆書中的那些事一樣。然而讀到結尾的時候,戛然而止的結局又把我重新拉回到現實中。

高三的時候,幾乎每天晚上我都會讀一遍這部經久不衰的著作,寧可不去複習課程,我都要讀。其實我們那個年代的高中生,很多人都喜歡用電腦或者其它的電子設備去看網絡小說,而對於這種經典文學著作的關注程度已經不再很高。那個時候,正是網絡時代告訴發展的階段。從我上初中開始,人們的讀書習慣和讀書類別發生了極大的改變,如果說小學時代的我們還在看名著,還在讀紙質書,那麼上了中學之後很多人都開始看電子書,讀網絡小說。這個變化仿佛就在瞬間完成了,沒有任何人注意到這一點。

高中的時候曾經有同學問我平時都讀什麼書,我就告訴他們我平常都是讀一些文學類的著作。然而大家都是一副不以為然的樣子,都說高中生怎麼去讀那麼小兒科的東西。這就讓我有些不理解了,說句難聽的,難不成你們都去讀成人小說麼?名著有什麼不對?接受一點文學的熏陶有什麼不好?文學這麼一個高尚的名詞從他們的嘴裏說出來還真的是沒有什麼技術含量。不過,我又何必在乎他們說什麼呢?正是由於這樣,可能我和一些同學總是談不來,聊天的時候話題沒有交集,從現在看來,這也是正常的。我們那個時候的絕大多數高中生都喜歡讀一些網絡小說,而我由於家裏沒有電腦,並不知道這些,這讓我顯得在他們麵前“比較落伍”,不過,這並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

此外我所熟知的曆史人物和大家熟知的人物還是沒有什麼交集,這讓我覺得可能我和大家真的沒有什麼能談得來的理由了。高二的時候,語文老師給我們布置了一篇文章,要描述一位曆史人物,大家寫的都是些平常能夠掛在嘴邊的人物。而我寫的是清朝康熙年間大學士明珠的長子納蘭容若,這個人貌似很少出現在人們的視線中,大家熟知唐宋年間的詩人和詞人,對清朝的曆史的了解真的是少之又少。所以,當我的文章寫出來的時候,甚至有人會問我,曆史上真的有這麼一個人麼?可能我就是這樣,和大家關注的點不太一樣。比如說某位美女的一張自拍照,在別人看來是臉蛋如何如何,眼睛如何如何,身材如何如何,然而到了我這裏,就變成了她拿的手機是什麼牌子,她戴的耳機是什麼型號。可能因為這樣的不同大家會認為我不是個正常人。

曾經有一段時間很是迷戀倉央嘉措,他作為權力的繼承人,卻不甘權力的束縛,勇敢地追求自己想要的自由。“曾慮多情損梵行,入山又恐別傾城。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這首詩被後人廣為傳誦,也是倉央嘉措最為著名的詩歌之一。我總覺得做人與其畏首畏尾,這也怕那也怕,那麼沒有什麼事情是能夠做好的。倒不如活得灑脫自在,坦坦蕩蕩,人的一生要麼就是愉快地度過,要麼就是鬱悶中度過,兩種生活相比較,相信很多人都會有所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