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節(3 / 3)

張遲和吳難大喜。他們沒有想到這個詹善政竟是如此配合,說了他們十分想得到的話語。張遲雖然心中十分歡喜,卻對詹善政的人格十分不屑。中國自古曆來主張親親相隱,哪怕親屬犯了罪,也可以給以隱匿,官府不會追究隱匿之責。所以,這種親親相隱的做法被認為是一種美德。詹善政的這種做法,在張遲看來,會在官府麵前出賣親屬的人,是絕無人格可言的。不過他以為,詹善政的這些說法,應當是真的。他沒有想到,連這些說法,都是詹善政為討好官府而添油加醋的結果。

張遲將整理好的這些證人證詞交給楊昌浚,說道:“大人,小人覺得這些材料很有意思,一方麵可以抵消楊小橋證言的證據作用,無論楊小橋到北京後說了些什麼,由於在這裏提到了此人的人品問題,其證言就會大打折扣,可能不會受到重視,不大會有什麼人再相信他說的話。二是有可能起到翻轉案子的作用,當然這隻是小人推測的一種可能性。這些證言裏多次提到楊乃武親屬在京城裏有大官給予照應,但這些材料裏都沒有提到是什麼樣的大官在照應。如果沒有意外,如果太後也能看到這一材料,或者朝廷裏不主張刑部提審的一些高官看到這一材料,他們很可能不會容忍朝廷高官與罪犯親屬有某種勾搭和來往,這就有可能出現小人原先希望出現的不審楊乃武案,先審查北京高官與罪犯親屬勾搭往來的案子。朝廷決不會容忍心向罪犯親屬,與朝廷作對的官員,哪怕他是京中高官。三是可以起到貶低楊乃武人格的作用,看了詹善政的證詞,就會發現原來楊乃武並不是一個正人君子,老婆在世時就與小姨子勾搭成奸,還親手把自己的大老婆害死。這樣的人幹出因奸謀毒之事,應是情理之中之事,任何人都不會產生什麼懷疑。小人隻是拿捏不準,像這樣的材料,不知以何種方式送達朝廷為好。小人認為,如果能以奏折的方式上奏朝廷,可能會有更好的作用。”

楊昌浚看了張遲送上的材料,說道:“這些材料是好材料,你的想法也很好。隻是本官認為不宜以奏折的方式上奏朝廷。因為一是這些材料很明顯是與朝廷目前由刑部提審的主旨相違背的,會讓人覺得我們浙江官府在與朝廷對著幹。此時千萬不要讓人感到浙江官員在刑部提審以後,尚對本案指手畫腳,說三道四。本官是浙江首輔,應當有所顧忌。二是我們認為這一材料很重要,才會上奏折。由於原來案子是浙江官府審理的,你整理的這些材料都是對浙江官府有利的。我們越是高看這份材料,有些官員就會越對我們材料的真實性產生懷疑。如果我們隻是作為一般材料上交刑部,因材料本身的價值,就有可能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朝廷有的是目光犀利之人,隻要他們知道有這份材料,就不怕它不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其實,楊昌浚心中完全明白,這種人為形成的材料不能有太多的指望。要是上了奏折,又碰上了認真的官員,一旦查究起來,拆穿了西洋鏡,反而有可能受到欺誑之罪的追究。

張遲見大人如此說話,隻得說道:“是,還是大人考慮周全。”心中不免對此材料能否發揮作用心存疑慮。

第二撥證人到了北京,張遲和吳難精心炮製的證人證言也隨其他材料一起,到了本案主審官員潘祖蔭的手上。潘祖蔭看了證人證言,背脊上不禁涼颼颼的。這字裏行間,都是射向浙籍京官的一枝枝冷箭,都是企求朝廷追究某個浙籍京官罪責的明言暗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