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1 / 3)

話說東海觀世音菩薩自西天靈鷲山雷音寺聆聽如來佛祖講經返回普陀山。此時,夕陽西下,萬裏彩霞。觀音菩薩腳踏五彩祥雲,飄然東來,途經江南名刹徑山寺上空,正是晚課時分。徑山寺雄踞於徑山之頂,寺院四周林木幽深,寺內暮鼓陣陣,佛號聲聲,在千山萬豁間回響。觀音菩薩見此情景,心下十分欣慰。

這是叢林古刹常見景象,觀音菩薩見此為何便感欣慰?

原來,江南一帶,乃是天下最富庶之寶地,青山綠水,人傑地靈,物產豐饒,人民富足。然而,數千年之前,此處卻是令人生畏之地,四時失常,水旱為患。時而連日滂沱大雨,洪水泛濫,一片汪洋,人為魚鱉。時而數年不雨,赤地千裏,寸草不生,民不聊生。

觀音菩薩查知是雷公電母谘意妄為所致,發大慈大悲之願,在西天如來佛祖麵前,請求佛祖責令東海龍王親自掌管江南一帶散雲播雨事宜,對雷公電母嚴加管束,不得任其怠工誤事,不得再任其恣意妄為,不使雨水太過而致澇,也不使久旱而成災,為江南百姓創出一片安居樂業的新天地。

東海龍王不服,向佛祖進言道:“百姓雖是要緊的,但散雲播雨之事,向有雷公電母司職,些許小事,毋須勞動本王。”

觀音菩薩言道:“散雲播雨之事關乎天下百姓生計,決非小事。雷公電母向來不守規矩,或恣意行事,或怠於職守,你老龍須負疏於管教之職。今後若是把此事辦妥了,可免於處罰你老龍的失職之過。”東海龍王見觀音菩薩不肯放過他,便對佛祖說道:“觀音菩薩要本王親自掌管這些芝麻綠豆之事,他也該為佛祖做些什麼才是道理。”

觀音菩薩說道:“若由東海龍王親自掌管江南散雲播雨之職,果能使江南一帶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百姓安康,本座當親自教誨江南百姓念佛向善,家家戶戶,皆供佛祖聖像,深山老林,處處建寺立廟,十裏之內,必聞木魚之聲。”

佛祖如來見觀音菩薩有如此廣傳佛法之宏誓大願,心中十分欣慰,便慨然應允觀音所請。命東海龍王按觀音菩薩口諭行事,不得有誤。東海龍王說道:“佛祖呀,要本王掌管散雲播雨之事雖無不可,隻是本王免不了也有個閃失,屆時,佛祖不可怪罪於本王喲!”佛祖言道:“隻要你改了懶散之習,定會做好此等事務!”

龍王親自掌管散雲播雨之事後,果然對雷公電母嚴加管束,老龍懶散舊習也改了不少,雷公電母散雲播雨之際再也不敢谘意妄為。

數百年後,江南一帶果然富甲天下。世上秀美富庶之處,莫過於江南蘇杭兩州。

自此江南一帶,果然深山密林,古刹林立,香火典盛,家家供奉如來佛像,處處可聞木魚之聲。

菩薩繼續東行,到了蘇杭之間的餘杭之境,心頭猛然一縮。餘杭城西準提庵內,卻未有靜心師太往昔不緊不慢的晚課木魚之聲傳出。菩薩睜開慧眼,立知靜心師太因年事已高,偶遇風寒,體力不支,未做晚課,也已早早安歇了。卻聞餘杭城內,另有人在吟誦《般若波羅密多心經》。斷斷續續,結結巴巴,像是個初學誦經之人。菩薩心想,不知是何新人與我佛有緣,倒要見上一見。便降下雲頭,循聲而往。

餘杭城裏澄清巷口不遠,一廂房之中,油燈之下,有一男一女,男的大約三十餘歲,身穿皂色長衫,生得眉清目秀,麵紅膚白,像是個書生模樣,立在女子身邊。女的卻隻有十七八歲,上穿淡綠鑲繡花邊綢衫,下著粉白繡洞石蘭花百褶裙。生得麵如芙蓉,發如烏雲,十分漂亮。誦經的正是這位女子,坐在大紅泥金太師椅上,正在背誦《般若波羅密多心經》,遇有經書中尚記憶不準之處,或有背錯的字,男子即會給予提醒。大約這男子對《心經》早已爛熟於心。

桌上攤著一本薄薄的經書,經書的封麵略帶些粉紅色,上書“般若波羅密多心經”字樣。背誦《心經》的女子,雙手輕輕地壓在經書之上。把女子的雙手更襯得白裏透紅,直如白玉雕琢。白玉卻沒有如此鮮活。

廂房乃新造,房內物件大都也都是新置。靠後窗處有一兩眼灶台,靠前窗邊,放置一方嶄新的八仙桌,桌子兩旁分別放置一張嶄新的刻花大紅泥金太師椅。前後窗格上裱糊的白色棉紙,裱糊為時不久。窗格正中剪紙雙喜字還是鮮豔的大紅色。一架樓梯,可通二樓。菩薩見此情景,以為是一對新婚夫妻在顯然簡樸的新房之中,享受著新婚之樂,正要離去,忽見該男子將這位正在誦經女子玉手輕輕握住,該女子卻迅即將手抽回。

見此情景,菩薩大為驚奇。試想,這一男一女,若是夫妻,男子去握妻子之手,妻子也不至於抽回;若不是夫妻,這一行為表明這男子有不良之心。若是平時,倒還罷了,此時正是念誦佛經之際,豈可一邊誦經,一邊又生出有違佛祖教誨之心?何況,念誦的乃是《般若波羅密多心經》。《心經》之中,本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之語,是教人不要受各種色相所迷,尤其是不要受女色所迷。這男子豈非大違佛祖諄諄教誨之心?在彌漫著《心經》氳靄之中,竟生出這般齷齪念頭,如此冥頑不化,真正豈有此理!

菩薩睜開慧眼,掐指一算,早知過去未來五百年之事。心道:原來如此!

五百年前牛郎織女七夕相會之時,牛郎挑著一雙子女前去與織女相會。行前,牛郎兒子正在菜地裏玩耍,一粒小白菜籽粘在了兒子的鞋幫上。這粒菜籽,原本時運不濟,被撒在一顆小石子之上,陰陽阻隔,未能接通天地之氣,不能發芽生根。眼見得眾姐妹長成綠陰一片,心中無限惆悵。卻不料時來運轉,牛郎之子無意間將這粒人間的小白菜籽帶到了天庭。當織女抱起兒子,小鞋上粘附的這棵小白菜籽就粘在了織女的衣襟上。南天門的守將不可能發現一棵小小的白菜籽。這粒小白菜籽便在天庭生根發芽。織女因是牛郎將小白菜從人間帶來,便將其視作寄托相思之物,倍加珍愛,天天以天庭玉液瓊漿澆灌。小白菜受此無限恩惠,迅速成長,天長日久,幻化成仙。遂與織女終日相伴,無話不談。

小白菜雖長在天庭,卻還是脫不了原來本性。小白菜本是人間最常見的植物,一年四季都可以在百姓的房前屋後見到她的身影。平常日子,她是百姓餐桌上的主要菜肴,一年四季,不可缺少。若是在荒年,便要權充米麵,當作主食了。小小白菜,曾經救過多少窮苦百姓之命!小白菜的本性就是為百姓而生,為百姓而死。小白菜由百姓栽培養育,小白菜也以粉身碎軀,報答百姓。如今上了天庭的小白菜雖幻化成了仙女,仍是抱著一顆生為百姓死為百姓的固有之心。

每年七夕相會,織女都會從牛郎口中得知民間百姓種種奇聞怪事。小白菜也很喜歡聽織女向她轉述的人間故事。有時,織女講到民間冤獄之苦,受冤之人,往往受盡各種酷刑,最終大都被活活折磨而死。受冤家屬,為救蒙冤之人,往往傾家蕩產,最終落得人財兩空,負債累累。百姓都說,冤獄之苦,為苦中之苦,難中之難,實實是萬般苦難之首。小白菜聽後,往往感同身受,常常雙流長流,十分同情蒙冤受屈之人。後來,小白菜便尋思如何想方設法,去解救民間百姓脫離冤獄之苦,卻百思不得要領。她把自己的想法告訴織女。織女也是無計可施。

一日,兩人正在談話,適逢觀音大士路過此處。織女向大士施禮後,便談起了小白菜想回到民間,替民間百姓解除冤獄痛苦之願。並想請大慈大悲觀音菩薩指點迷津,遂其心願。菩薩問小白菜道,你想解除民間冤獄之苦,首先自己得吃盡苦中之苦。冤獄之苦乃民間疾苦之最,你能吃得起酷刑逼供之苦麼?你能吃得起棄夫離家之苦麼?你自己能吃得起眾人責罵之苦麼?

小白菜答道,隻要能使得天下百姓脫離冤獄之苦,自己就是吃盡天下奇苦也心甘情願,就是粉身碎骨也無所畏懼,就是背上千古罵名也在所不惜!

菩薩聞言,雙手合掌,向小白菜施禮道:阿彌陀佛,;善哉善哉,施主既有如此宏願,本座替天下百姓謝過施主了!施主所言之事,本座自會安排……

數日後,小白菜告別織女,返回人間。菩薩將小白菜攜至天河之濱。隻見高高的懸崖之下,一道天河伸向遠方,迷迷茫茫,無盡無涯。天河之內,濁浪滔天,煞是嚇人。菩薩向小白菜言道:“你非天上正仙,不能從南天門下界。此乃天河,你如想回到人間,遂己心願,須從天河而下。本座就可以助你實現解除天下百姓冤獄之苦的宏願。你如不敢往下跳,就不可能回到人間,可以重新返回織女之處,繼續過你無憂無慮的天仙生活。”小白菜沒有多想,縱身跳入天河滔滔洪水之中。一縷香魂,隨天河濺起的水珠,飄落人間。

天河數粒水滴飄落,在江南一帶造成三天瓢潑大雨,流經餘杭城的苕溪水位猛漲。餘杭城南十八裏外的畢家塘,一位小女孩呱呱落地。她的父親乘船送接生婆回家,卻再也沒有回來。洪水退去,人們找到了那隻小船,卻再也找不到那位小孩的父親。

人們都說,是這位小女孩尅死了自己的父親。

菩薩已知眼前背誦心經這位女子,就是十八年前從天庭回到人間的小白菜。因她自幼喜穿上綠下白的衣衫,鄰裏鄉親果然以小白菜稱之。

忽然,一個黑影悄悄地向窗口靠近,探頭向房內張望。幸而菩薩神通廣大,隱了身形,這黑影尚不知此時菩薩也正立在窗前。菩薩心下想道,漂亮女子,果然麻煩事多。須得如此如此,此事方能成功。

菩薩駕起祥雲,來到了徑山寺。徑山寺位於杭州西北崇山密林之間,乃大唐時所創之江南名刹,佛殿經幢雄偉壯麗,曆代高僧輩出,聞名遐邇的中國茶道便首創於此寺。

幾年來餘杭縣一帶戰事不斷,前往徑山寺燒香的盤山道上便少了往來香客,附近村莊裏卻多了因打仗而失去父母的孤兒。有好心人便將孤兒送上了徑山寺。徑山寺方丈應然和尙心地善良,慈悲為懷,貧苦百姓送來的孤兒小子來者不拒,於是,寺裏吃飯的嘴多了不少,山上山下四處遊蕩著小禿頭的身影。這些打仗幸免於難的孤兒成了寺裏的新主人。眾僧吃喝拉撒之事都得方丈操心,幸好徑山寺四周廣有山林田產,且免交賦稅,小和尚們自食其力還不算難事。

為方便閱讀經卷,應然和尚就在藏經閣裏找了個地方安歇。應然和尚做完晚課,正在藏經閣頂樓上盤算著明日該派幾人外出砍柴,派幾人下地鋤草。

應然和尚是一寺之主,日日為寺中鎖碎之事操心勞碌。寺內油鹽醬醋之事可以得過且過,最令他憂心的是徑山寺長年失修,廟宇牆危梁蛀,佛身金漆剝落。自己看見已是愧疚,若有遠方僧侶到訪,自己身為方丈,臉上好沒麵子。正想雲遊四方,化緣募捐,湊一些修繕寺廟之費,卻一時下不了決心,還擔心寺內的這些小禿頭們會因自己的離去而少吃缺穿,他對這些可愛的小禿頭們確有一些難舍難分之心。正在思來想去,忽見禪房之內,突現萬道金光,應然定神一看,原來是觀音菩薩真身駕到,慌得應然和尚納頭跪拜,不敢仰視。菩薩開言道:“應然,你起來說話。”

應然戰戰兢兢地從地上爬起,說道:“多謝菩薩。”

菩薩道:“應然,本座有一項緊急差事要你去辦,你必須盡心竭力,隻能辦好,不能辦砸。”

應然道:“貧僧謹遵菩薩差遣。”

菩薩道:“離此五十餘裏的餘杭縣城想必你是知道的。城內澄清巷有一位婦人,眼下正在念誦經文。此人與我佛極為有緣。從此刻起,你一要保證她的清白,不得受他人玷汙;二要保證她的人身安全,未成正果,不能任其亡故;三要你守口如瓶,此事不得向任何人吐露。你能做到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