霎時間拉姆斯菲爾德如遭電擊,身形猛的一滯,滾在旁邊的地上。
兩人同時翻身站起,停拳在胸,虎視眈眈看著對方。
大廳爆出一團彩聲,這幾個來回的攻防,雙方進退有據,既體現了拉姆斯菲爾德一往無前的氣勢,也顯示了廖學兵負隅頑抗的決心,過程相當精彩好看。
顧新立大拍其腿:“這個廖學兵!牛啊!”
“不要一驚一乍的,他撐不了多久。”龔政川已經看了統計員的數據,對此不以為意。
這部分數據來自於拳場的下注單,包括袁敬儀在內的觀察員都下了拉姆斯菲爾德贏的重注。
有識之士並不看好廖學兵,其中一部分人甚至認為廖學兵會在五個回合內遭遇失敗。
專家們有很多論據支撐他們的觀點,最首要一點是雙方體型、力量上的差別。
散打比賽中為什麼會有選手體重等級限製?重量級選手對輕量級選手幾乎具有碾壓性的優勢。越重的體質也就越能發揮更大的力量,這不是胡說八道,而是人體學、物理學、生物學共同形成的定律。
第二點,和功夫電影、武俠小說裏表現的不一樣,中國傳統武術在國際賽場上對決拳擊幾乎沒有像樣的戰績。
現代拳擊運動已經發展了一百多年,因為有足夠大的市場和商業激勵,極度的專業化和高精尖化。
美國職業拳擊聯賽經過重重商業化的選拔和淘汰,剩下的幾乎是天賦最好的選手,和野獸沒什麼兩樣。
他們利用人類幾千年來所有實踐有效的生理規律、鍛煉技術和藥物控製,進行全天候專業化的訓練,無論技巧性,實用性還是科學性,遠超過任何一派傳統武術。
可以說頂尖拳擊選手的搏擊技巧,基本已經接近了人類的極限。
與此同時,中國武術仍沒有形成規範,傳統門派眾多,技術五花八門,幾乎都有這樣那樣的缺陷,比如動作幅度大、招式複雜、發力太過繁複,不夠簡單直接有效。
在核心技術上,武術已經落後於拳擊甚多。
而且由於國內的氛圍,武術更偏向於表演性質的套路,講究藝術性,實戰未免稍欠火候。雖然這幾十年華明會廣泛舉辦對抗性比賽,卻還是沒追趕上。
另外,練武之人良莠不齊,也造成了別人覺得武術不如拳擊的印象。
最重要的一個原因,中國傳承下來的一些秘密古武學全都是殺人拳,不是表演拳。這些殺人拳表麵看上去平淡枯燥無味,毫無觀賞性可言,沒表演用的拳法那麼花哨精彩好看,往往參加不了比賽,也得不到大眾的喜歡。
久而久之,練殺人拳的人越來越少,練套路的人卻越來越多,真正去國際上打比賽的人沒幾個。
那些專家正是覺得拳擊的搏擊技巧遠勝武術,心裏早早就給廖學兵判了死刑。
除了對拉姆斯菲爾德的力量感到驚訝,眾人對廖學兵也有了更深的認識。被摔摜得如此之狠,現在居然還能站得起來!
袁敬儀根據自己的經驗判斷,挨了這一摔的人,就算是二級精英也難抗得住。
廖學兵盯住拉姆斯菲爾德的眼睛,尾椎骨一陣陣的麻痹感傳來,伴之以頭腦的眩暈感,是紅羅蘭的毒素還在體內運行。
讓他惱火的是剛才的右擺拳本來可以躲過的,但這致命的眩暈幹擾了他的判斷。
拉姆斯菲爾德嘴角勾起詭異的笑意,雙拳擺在胸口,腳步試探著朝前緩慢移動,肩膀根據走步調整方向和擺動幅度,漸漸向廖學兵逼近。
犀牛王的這種走步極為講究,是傳承自拳王阿裏的“蝴蝶舞步”,以瀟灑飄逸的側滑和倒滑為主,隨時可以發起犀利的進攻與精巧的閃躲,看上去就像一隻蝴蝶在擂台上翩翩起舞。
而且蝴蝶步並非字麵意義上的那麼文藝,極具實戰性效果,對手隻要稍有不慎,搭上的可是輸贏性命。
廖學兵不得不隨著他的滑步開始移動,左足隻以足尖點地,右足作為支撐,走的是太極拳中的“迷蹤八卦步”,與蝴蝶步有異曲同工之妙。
兩人同時在台上繞圈子,當廖學兵將近走完一圈,換以右足足尖點地,左足支撐時,拉姆斯菲爾德敏銳的捕捉到這個時機,右直拳向前擊出。
廖學兵急忙後退。
拉姆斯菲爾德的攻勢暴風驟雨而至,左勾拳、右擺拳連續進擊。
廖學兵以手臂格擋,隻震得雙臂發麻,迅捷無比使了個扭字訣拿住對方手腕。
不料拉姆斯菲爾德力量遠超想象,向前一挺已然掙脫,拳頭狠狠擊中廖學兵的下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