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卷188 井蛙也要語海(1 / 2)

“《山海經?大荒東經》記載,東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裏,其上有獸,狀如牛,蒼身而無角,一足。出入水則必風雨,其光如日月,其聲如雷,其名為夔,黃帝得之,以其皮為鼓,橛以雷獸之骨,聲聞五百裏,以威天下。”

“一直以來,夔,有夔牛的說法,頭上沒有角,蒼灰色,出入水必有風雨,能發出雷鳴之聲,並伴以日月般的光芒,為雷澤之神。”

他又繼續講解些許曆史道:“但此外,夔還有夔龍一說,夔龍,又稱角龍,在商晚期和西周時期青銅器的裝飾上,夔龍紋是主要紋飾之一,形象多為張口、卷尾的長條形,外形與青銅器飾麵的結構線相適合,以直線為主,弧線為輔,具有古拙的美感。青銅器上的龍紋常被稱為夔紋和夔龍紋,自宋代以來的著錄中,在青銅器上凡是表現一足的、類似爬蟲的物象都稱之為夔,這是引用了古籍中“夔一足”的記載。其實,一足的動物是雙足動物的側麵寫形,故不采用夔紋一詞,稱為夔龍紋或龍紋。”

“夔者,神魅也。如龍,僅有一足,從夊;象有角、手、人麵之形,是漢夏神話傳說中,隻有一條腿的怪物,出自《山海經?大荒經》,相傳為堯、舜時代的國家樂官。傳至商代及西周時期傳說中一種近似龍的動物,形象多為無角、一足、口張開、尾上卷,在鍾鼎彝器等青銅器上經常會釋有夔紋。外形像夔聲音如雷,僅有一足。據說黃帝依照九天玄女的指示將夔殺死,以其皮製成戰鼓。”

“喔…黃帝嗎?”黃帝這個名字,索菲亞腦海中印象也頗深,她多有聽自己的父王提起過,是一個讓父王既歎服又切齒的了不得的人物,黃帝姬軒轅…當初在多斯倫奇的奧倫嘉,父王命令自己通過已經打開的魔界通道來到人界,跟翼軒爭奪的那柄曠古神兵軒轅劍,可不就是以他命名的嗎?

“不懂,還是不懂。”倆魚侍衛捉急地拍拍腦袋,又學著人樣摸了摸自己的下巴(其實它們沒有什麼下巴)。

“……你們所學還十分有限,確是我舉的例子不好,超出了你們理解的範疇,也罷,先生再為你們說一個吧。”

“好~好~好~~~~~”倆魚侍衛依舊高興非常,它們雖能在水魚國的特殊無水藏庫中,去閱讀桓伊留給它們的許多書籍,但總歸比不上救苦救難的雲夢先生親自解說,要美妙得多。

“這個桓伊才高八鬥,博通古今,倒也不知道,以他見聞廣博,曉不曉得西方和魔界的存在?如果知道的話,又會是抱著怎樣的態度?”索菲亞暗暗思慮著什麼,腦中飛過很多很多古古怪怪的念頭。

桓伊目光轉移,抖抖袖子,一手前提,一手負背,緩緩吸入一口水下的空氣,道:

“這個故事,出自《莊子.秋水》,我還未來得及教授你們,篇幅很長,是一段河神與海神的對話,你們且細細聽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