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這麼四大國,主導著神龍大陸的一切,每個帝家身後,都有一個甚至數個修仙門派支持,當然一般也隻是起到威懾作用,修仙者乃是問天尋道之輩,不介入塵世紛爭,但為了能得到所在地帝家的資金與各種基礎設施的支持,為領地內斬妖除魔自是不說,偶爾也會參與兵戰,甚至在必要時刻,在政治上發揮一定的影響力。
總地來說,如今的神龍大陸,是南北相互對峙,西北馬氏大涼國與北方曹魏是結盟之義,而南方的蜀地劉家,與大吳孫家政權則是唇亡齒寒的關係,這種形勢已經保持了數十年,雖然大涼氏與魏國氏的實力總和要超過南方二家不少,但因為益州劉氏的天險地利,與大吳的淮河漢水防禦線,還有那強大的水軍,令北方二家難以揮軍南下取得成果,所以這種格局基本沒有動搖過。
但就在之前,蜀漢的二世子為了爭奪太子之位,放出豪言,親自領兵出川,從漢中順江東下,攻打魏吳漢三國邊界重鎮—樊城,此地位於大吳,蜀漢,魏國三家領地接緣之地,若能一舉成功,功大不可言。
然而,二世子年少輕狂,蜀兵擅長山地戰,而他領兩萬兵馬出川作戰,本就舍棄了自身優勢,其次,聲勢故作浩大,令敵方早有準備,再次,樊城在漢水以北,孫吳在這個方向最北的據點乃是漢水南岸的襄陽,適逢漢水枯期,噸位不足,水軍無法發揮,沒能支援到蜀漢二世子。
所以,二世子在攻城一月後,寸無所獲,軍心不盛,加之與明智的將軍們鬧得不可開交,離心離德,不得已,下達了回川的命令,卻被樊城守將曹子孝殺了個回馬槍,以五千騎兵大破二世子兩萬蜀兵,死傷不數,二世子被縛,能順利回到川中的兵馬十不足一。
就是在這種情況下,魏國家年方二十九的年輕之主—曹少英,提出條件,若將支持劉氏家的雲言宗掌門燕雲之孫女—燕清,嫁入魏國為妻,便釋放劉氏二世子,並交還一切所獲武器物資,而且,還將向西蜀與雲言宗分別奉上諸多聘禮,以生和氣。
成都方麵,本想通過盟友大吳給予壓力,可畢竟魏國帝家人質在手,並沒有多大作用,不知為何,那曹少英似乎鐵了心的要娶燕清。
話說蜀漢君上,劉武光陛下有子三人,太子劉玉恭溫良克,有君子之風,溫潤如玉,遂改名為玉,一直有修仙得道之心,頗喜文,諸子百家無不精通,又好詩詞歌賦,如有所感,隨手便成。
然而其短處則是,過於淡泊名利,若是平民百姓,無疑能成為一代奇人,但是,身為帝家太子,不習權術,不羽其黨,如此一來,不知多少人覬覦他的太子之位,危機四伏。
所以這才讓二世子,也就是他的弟弟劉越覺得有可趁之機,請命東伐,欲以戰功提升自己威望,為奪取太子之位取得優勢。
劉越,年二十五,生性好武,自身武藝精湛非凡,卻不喜讀書,文化修養不足,為人性燥,常不守禮,故時人為之語曰:“莫如劉氏仲子越,好武不文一身蠻。”
但其實劉氏越並非平庸之人,深知自身短處的他,絕不是蠻幹之人,心計絕不差,若不是他暗中結交諸多將軍,發展其黨羽,在提出東伐時,沒有諸位將軍的附和,他的父親武光君上也不會隨口答應。
三子劉尚,年二十,自小到大,都略顯平庸,文不如劉氏玉,武不如劉氏越,卻是處事極為巧妙,
在二位兄長相爭之時從不被卷入,自保有術,好遠遊,常下民間,據說也是為了遠離成都,以免在那個風暴中心受到牽連。
三人之母,並非一人,這也是兄弟之情並不穩固,甚至略為複雜的原因之一。
太子劉玉深知二弟劉越的僭越之心,而因父王故,對其外熱而內冷,對三地劉氏尚則是較為和睦。
二世子劉氏越對於太子之敵意自是不說,而跟三弟則是相安無事,這也從側麵體現了三世子劉尚的處世之妙。
對此,武光君上,也是深知不已,躊躇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