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世事都是在變化中進展,當黃河決口後,河南便陷入一片恐懼之中,人口損失了五分之一,加上徐龍星的宣傳造勢,在受災地區的人心大部分都背離朝廷,有很多還恨崇禎皇帝為什麼把修河的銀子挪作軍餉,致使自己親人離散骨肉分離,在這個環境下,徐龍星的“揭竿而起”就有了生存的環境,而且老百姓又沒有飯吃,很多青壯都選擇了參軍,或者渡河去白蓮教那裏找口飯吃,徐龍星的實力一下子膨脹起來,且不說戰鬥力如何,起碼人數在一個月就達到了四五萬人,而且都是精壯。
開封府改縣後,級別雖然降低了,但是仍然是一個肥缺,三肅運動等運動過後,在這裏做縣令遠比其他地方的縣令有油水。
“微臣開封知縣朱大可參見皇上,皇上萬歲萬歲萬萬歲。”朱大可很恭敬地給崇禎皇帝跪倒磕頭,他可是很盼望崇禎皇帝得到來,因為朱由崧的叛軍已經向開封進發,開封附近的兩個縣城都被攻陷了。
我聽完朱大可的彙報,問一旁的宋獻策,“吳三桂現在在什麼位置?”從北京出來,吳三桂就率領著原本駐紮北京的人馬和主力分開行進,一來是為了從旁策應,擔任偏軍之責,二來也是怕原本駐紮北京的人馬有徐龍星的密探,一旦合兵一處,反而不好。
“吳三桂所部應該駐紮在桃花峪渡口,新鄭和中牟都被徐龍星攻陷了,吳三桂可以南下,正好切斷徐龍星人馬的退路。另外皇上要馬上籌措糧草,災民不能不管,有皇上在這裏坐鎮,救災的工作進展會快一些。”
“不錯,馬上傳令吳三桂,讓他兵發滎陽,最好軍中有徐龍星的密探,可以給他們造成很大的壓力,再讓吳三桂派一支人馬,去把黃河的決口堵上。”我馬上同意了宋獻策這個參謀總長的建議,目的隻有一個,那就是用最快的速度撲滅徐龍星這把野火。
吳三桂的一萬兩千人度過黃河後天色已經黑了,吳三桂一邊吩咐部隊挑選適宜的地點紮營,一邊分析眼前的局勢。
這是吳三桂第一次被委以重任,作為獨當一麵的大將,他深感肩上的責任重大,離京的時候崇禎皇帝就告訴了他為什麼把隊伍分作兩批,對於軍中確實存在的奸細,吳三桂恨不得把他們的皮扒下來,可惜誰的臉上也沒寫我是奸細四個大字。
在軍中有奸細的情況下如何打好仗,打勝仗,是非常困難得一件事,軍事情報隨時都可能被泄漏,先機盡失,這個起始的劣勢是無法改變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