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的故事我知道,記得以前的課文還有這篇文章呢!可是現在沒有心情談論這些,我問宋獻策,“獻策為何不答應朕封予的官職呢?”在離京的時候,我想加封宋獻策為吏部侍郎,頂替徐龍星的空缺,可宋獻策婉言推辭了,難道是覺得徐龍星空缺出來的官職不太吉利嗎?
宋獻策自然知道崇禎皇帝是想給他一個“名分”,而吏部侍郎的官職並不低,讓他推辭掉的原因是他覺得一旦接受官職,會多出很多拘束來,他害怕自己不能適應那種感覺。
“獻策覺得皇上還是加封給我一個軍師的職位比較好,也好讓獻策效仿諸葛武侯,輔佐皇上打造鐵桶江山……”
我不得不笑起來,因為曆史上宋獻策的官職就是什麼護國大軍師,看來曆史雖然變了,但是宋獻策的性格還是沒變多少啊!“既然軍師張嘴跟朕要官了,那朕豈有不答應得道理,不過軍師叫起來是否太輕了些?”
在我全權委托盧象升練兵的時候,就軍隊的體製做過一些動作,可是今時看來,進步小的可憐,也許後世的軍事等級製度才是最好的,軍事學也是在發展,將校尉三級軍官製的建立是時代發展的產物,而我卻走了那麼多的彎路,為什麼不在一開始就照搬後世的軍控體係和軍銜製度呢?
其實這也是崇禎皇帝妄自菲薄了,不管在什麼時候,革新遇到的壓力都非常大,如果在一開始就進行那麼徹底的改革,能夠接受的人肯定是小部分,那樣一來效率會大打折扣,革新不革新還有什麼意義呢?
軍、師、旅、團、營、連、排、班;將、校、尉、士、兵,這是中國最後的軍隊體製,看起來照搬是不太可能,可是有值的借鑒之處,可以取其中的軍、營、班,將、校、尉,再輔以其他的現代化機構,諸如情報部,特種部隊等等,這樣一來不但軍隊的建設會搞上去,對於防範再次出現徐龍星事件,也非常有益處。
我把這個想法跟宋獻策講了一下,宋獻策在讚同之餘道:“皇上這個想法不錯,不但能減少軍隊的冗員,還可以提高效率,但是這個時候絕對不是改製的時候,那樣恐怕會導致軍心不穩,還是戰後再改比較好,借著封賞之風,軍官們和士兵們都會樂於接受。”
“獻策說的是,不過獻策的官職最好現在就定下,參謀總長之職不但有軍師的職權,而且也有軍隊的指揮權,最適合你了。”
就在這太行山腳下,大明帝國的軍事體製的最終形態塵埃落定,雖然崇禎皇帝走了許多彎路,甚至是想走出跟別人不一樣的路,可最終仍然走上了符合曆史發展得道路。實踐證明過的東西,永遠有它的生命力,這是不容置疑的。
當隊伍繼續前進度過黃河到達開封後,陸續遇到了一些難民,也知道了確切的情況。崇禎皇帝君臣之前分析徐龍星手中並無軍隊,這是正確的,因為朝廷所有的正規軍都在崇禎皇帝的控製之下,依附於徐龍星的是極個別的軍官,實力有限,從各個方麵得知,朝廷的正規軍中跑出來跟著徐龍星一起造反的不到三千五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