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二三章 【挺進大別山】(2 / 2)

宋獻策見崇禎皇帝做出這個決定,對崇禎皇帝的能力很是讚賞,道:“皇上說得很對,大帥到了遼東,記住不要跟韃子硬碰硬,要拖住韃子,尋找合適的戰機,畢竟朝廷的財力無法支持長久的兩線作戰。”

袁崇煥點頭道:“先生說得有道理,本帥知道該怎麼做,皇上,元素帶來的三萬人馬就不能帶走了,帶著數騎趕回遼東即可。”

我手上可供調派的兵力確實不多,京畿人馬多半有徐龍星的密探,還不能做主力使用,真是白瞎了我花費的那些功夫啊!一顆老鼠屎壞了一鍋粥,明知道徐龍星安排的人不會很多,可就是那些人讓我投鼠忌器。

“元素帶回了三萬人馬,京畿人馬還有一萬多,江南張慶臻那裏再派出五千,孫傳庭應該還能出一些人,差不多夠了。”我說完又想到北京不能不派人馬留守,說道:“元素回去後,讓滿桂回來,朕會留下一萬遼東兵馬讓他負責北京的關防。”

地理景觀和人文現象有時候可以表現出驚人的共性,令人不能不讚歎天地造物的神奇,也許冥冥之中確實有一種看不見的力量在規定某種秩序吧!

這一天,明朝的官軍來到太行山腳下。我和宋獻策一起停住腳步看著麵前的高山,太行山雖然不如五嶽山那麼雄偉壯觀,但也有他挺拔不凡的一麵。

太行山的主體大致呈現南北走向,太行山的北麵與恒山燕山等山脈糾結,層巒疊嶂,挺拔險要。由北向南山勢逐漸平緩,到了南麵,又出現一個轉折,折向西南方向,與王屋山相連。

“在山的那一麵不到一百裏,就應該是白蓮教造反的地方了,朕如果此時揮師而去,不知道會不會殺白蓮教一個措手不及。”我看著一眼望不到盡頭的大山說道。

宋獻策臉色凝重的看著麵前的高山,道:“反賊之中看來也有高人啊!把造反的地方選在山西河南交接的太行山附近,對他們來說有了很大的活動空間,朝廷派兵圍剿,他們支持不住必然會遁入深山之中,給朝廷的圍剿製造了很大的難度。”

我突然想到一部電影,《挺進大別山》,而此時做出挺進太行山的卻是造反派,太行山位於中原腹地,一旦被李自成張獻忠之輩在這裏開辟出根據地,上可威脅到北京,下可威脅到南京,就像是插在大明帝國心髒旁的一把利刃,讓人寢食不安啊!

宋獻策見崇禎皇帝臉色不好看,轉換了一個話題道:“皇上是否聽說過愚公的故事?我們麵前的這座大山,曾經和旁邊的王屋山相並聯,東西七百多裏,高達萬仞,據說他原來的位置是橫立在冀州的南麵,河陽的北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