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獻策把各方麵的困難跟袁崇煥講述一遍,當袁崇煥得知遼東方麵有所異動,再分析多方麵的因素,臉色一變道:“如果真是徐龍星布的這個局,倒是非常厲害,內有白蓮教,外有韃子,雖然他們不能遙相呼應,但是我們卻不得不兩線作戰。”
宋獻策對袁崇煥的看法表示讚同,也還有憂慮,說道:“如果說這一切都是徐龍星搞出來的,那麼足以看出徐龍星心計很深,肯定還有後招,我們要往最壞的方向打算了。”
袁崇煥沉思一會,道:“宋先生說的不錯,不過內憂外患之下,隻能分而治之了,對內,派重兵圍剿白蓮教中人,對外,韃子如果膽敢挑釁,一定要予以痛擊……”
宋獻策補充道:“另外就是徐龍星本人和其黨羽,一定要盡快下達抓捕命令,事情既然已經挑明了,就不能給他們生存的空間,一定要在道義和行動上使他們處於劣勢。”宋獻策說著,話鋒一轉,道:“皇上可能不願意聽,但是我覺得亂世必然要用重典,對那些不法之徒一定要從嚴之罪,株連九族,使後來者不敢越雷池一步。”
我認真的反思過,我的策略有優點,可缺點和短處也不少,這次徐龍星事件給我敲響了警鍾,希望這警鍾敲的不晚,能給我改過的時間。
袁崇煥對於宋獻策所言大開殺戒,不敢認同,之前的反腐運動,三肅運動等等,已經整倒了很大一批人,國家內部積累了很多不可調和的矛盾,即便是在關外,也出現了兩種截然不同的聲音,老百姓和商人對崇禎皇帝的政策非常擁護,可那些有點家底,有些功名在身的人,卻像是生活在朝不保夕的恐懼中,對崇禎皇帝的態度如何不問可知,在這種情況下還要大開殺戒,加重刑罰,隻怕起到的作用有限,反而會激化矛盾。
“皇上,刑罰有輕重,宋先生說的固然有道理,但是值此多事之秋,籠絡和搞好內部團結非常必要,隻有那樣才會給朝廷營造一個很好的環境,反之,弄的萬民埋怨,官吏整日膽戰心驚,隻怕對朝廷對皇上並無益處。”
宋獻策搖頭道:“大帥說的話並沒有錯,但是對此時並無幫助,皇上一貫的政策都是嚴肅法紀,如果此時一反常態,隻會給人以朝令夕改的印象,再說了,徐龍星的作為可以算作叛亂謀逆,他還有那麼多黨羽,一旦發展壯大起來,威脅就更大了,隻有讓人們明白,跟徐龍星一起是沒有好下場的,才會控製住惡化的局勢,不管大帥願不願意聽,宋某覺得必須要這麼做。”
宋獻策說完,起身衝崇禎皇帝一低頭道:“皇上,請準許獻策剛才的提議,皇上剛才也說了,徐龍星在北京安插了許多親信,很多都是軍中的人,一旦他們尋找到機會搞串聯,鬧騰起來就不是這個場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