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玩就玩大的(2 / 2)

經過慎重思考,我決定采用後世比較可行的辦法,沿用六部這個主要架構,形成以六部為主的實際內閣製度,但要在主要工作分配上更合理一些,官員的名稱也不能變更,要是把戶部尚書改成民政部長,不光我覺得別扭,官員也會糊塗。

皇帝當然是兼任實際的內閣總理,尚書等於部長,侍郎是副部長,下麵還有司長,主要結構跟我在後世的時候看到的資料差不多;督察院的職責是監督各級官員,各部原職的給事中也全部調往督察院,組成了一支監察部隊,相當於明朝時期的紀律檢查委員會吧!

地方上的改革雖然現在無法在全國進行,但可以在京城周邊地區進行試點,省級的管理架構完全可以照搬改革後的內閣製,能裁撤的官員一律裁撤掉,地區級別的官員也予以撤銷,知縣直接對省級長官負責,這樣應該能達到簡政高效的目的。

在民政方麵,減輕人民負擔被擺在了第一位,除了減免賦稅之外,曆年來百姓所欠下的賦稅也都一筆勾銷,雖然此舉受益最大的還是那些大地主,但是普通百姓多少也能減輕一些負擔,可以減緩農民起義大爆發的趨勢。

自古以來,打破舊有的,創造全新的,都要經過一番爭鬥,當崇禎皇帝把思謀了很久的改革方案拋出來後,反對之聲甚囂塵上,似乎一下子形成了一個反對集團,以往力挺崇禎皇帝的李標、劉鴻訓等主要官員,也都站在了反對的一麵。

李標劉鴻訓等官員反對的理由很充分,他們都是正經八百的士人出身,深受傳統思想的熏陶,崇禎皇帝的改革已經觸動了士人神經的底線,這是他們所不能接受的。

“精簡機構,裁汰冗員,臣以為是利國之舉,既可以減輕國庫的開支壓力,又可以鞭策官吏熱心政事,然,聖人之法不可廢,如君非君,臣非臣,道何可寄?減免賦稅是皇上體恤百姓,乃百姓之福,然,國之血脈不外乎賦稅,賦稅減免,國以何運轉?”

內閣大學士錢龍錫一臉凝重的說著,他說完跪倒在地,希望崇禎皇帝三思而後行,他這麼一帶頭,滿朝文武全部跪倒在地,希望崇禎皇帝慎重決策。

如果我還是初到這個時代,剛剛替代原裝的崇禎皇帝,那麼文武百官給我來這麼一手,我完全不知道該怎麼應對,隻能妥協。

但是現在我已經兵權在握,以洗腦教材為綱領,招募身強力壯的農民為士兵,利用封建宗法和皇帝的號召力為鏈條,形成了一支如臂使指的鐵拳。

我的處境已經這樣了,左右都是放手一搏,所以要玩就要玩得痛快,不能臨死的時候後悔,誰想阻礙我的腳步,我就會用這鐵拳將其粉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