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節(2 / 3)

在林風看來,台灣方麵的政治立場和林漢帝國非常接近,都是以大漢民族主義為精神支柱整合起來的軍事集團,如果康熙沒有倒台,他們很有可能站在民族主義的大旗下保持一定的凝聚力,但若是麵對持同一政治主張的大漢政府,他們的旗幟和口號就不一定站得住腳。

雖然台灣還扶持了一個什麼明朝宗室後裔,但明眼人都知道是怎麼回事,沒有人會相信鄭氏集團還是忠於那個虛無縹緲的前代朝廷,所以,當林漢帝國剿滅偽清殘餘,消滅吳三桂集團之後,麵對林漢帝國這個龐然大物,林風相信,以汪士榮的才幹,台灣問題必然兵不血刃。

最重要的是,在林風內心深處,還是對這支昔年漢民族最後的武裝力量保持著相當的敬意,能不打內戰,那就堅決不能內戰。

但是現在的情形卻象是給了他當頭一棒,台灣鄭經這時經過兩年多的整合消化之後,顯然已經完成了對福建一帶的絕對控製權,南拒尚之信、北攻傑書,甚至能夠騰出手來窺測江蘇,這和林風所知道的那個軍事上保守、政治上低調的鄭經判若兩人。

至於文官派所憂慮畏懼的商業經濟危機,林風倒不是什麼很放在心上,實際上文官派的這種考慮實在是有些短視:這個世界上哪有因為害怕影響短期貿易而拒絕戰爭的國家麼?林風帝國為什麼要進攻江南?除了統一國家義務之外,難道不正是為了出於工商經貿的擴張麼?!在一個新的生命孕育噴吐之前,陣痛是在所難免的,也是令人期待的,這不是拒絕戰爭的理由。

就在北京朝野亂成一團時,湖北楊起隆所部終於完成了漢陽攻城戰的最後集結,在漢陽城外的大營裏,楊起隆異常高調的接見了帝國欽差,一反平日的卑躬屈膝,傲然不跪,大漢皇帝頒旨欽差、翰林侍講袁文立勃然大怒,厲聲斥責,然話未過三句,楊起隆即拍案而起,帥帳武士蜂擁而上,將頒旨欽差連同他的副使、隨同近衛軍官兵二十餘人全部斬首。翰林學士袁文立大呼“逆賊”,至死罵不絕口。

公元一六八八年九月,農民起義軍領袖楊起隆再度起兵,於湖北省漢陽府府城外登基為“大明皇帝”,年號“中興”,冊發妻張氏為後,立第三子楊元洪為儲,封部將旁大疤子為“大明都總管大元帥”,之後,即縱兵搶劫漢陽府十一縣,犒賞“從龍官兵”。

一路尾隨楊起隆之後的瑞克兵團也已攻克襄陽府、宜昌府和荊門州大部縣城,將整個鄂北、鄂西北收入大漢版圖,聞楊起隆叛漢登基,立即統率大軍南下,命令大漢騎兵第七軍王進寶所部為先鋒,火速進占安陸,步兵第十軍王承業所部為左翼、步兵第十二軍王輔臣所部為右翼,軍團部攜近衛步兵第一軍、暫編步兵十五軍乘船循漢水前進,同時飛馬傳令,命令新近投降漢軍的原湖北軍閥羅盤根所部堅守漢陽、武昌,意圖南北夾擊,將楊起隆的六萬農民起義軍殲滅於漢陽地區。

楊起隆所部主力全部集結於湖北漢陽府,前有偽清綠營軍固守堅城,後有數萬精銳漢軍一路追擊,情勢危急之至,不得已之下,數萬農民軍不計傷亡亡命攻城,但這時的漢陽府城守軍卻早已接到了瑞克將軍的嚴令,拚死固守,楊起隆親自督陣,無分晝夜連攻三日,然而卻因守軍士氣旺盛、器械齊全、城牆堅固,傷亡四千餘人竟無有寸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