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節(1 / 3)

鄭經的突然發難引發了北京的政治地震,是容忍還是戰爭,林漢帝國朝野分成兩個派別,在朝堂上進行了激烈的爭論。

總參謀部的青年軍官們怒不可遏,當安徽都督王大海、破虜將軍馬英的軍報以塘報的形式公開之後,總參立即炸了窩。

按照一六八八年林漢帝國的戰略部署,南下的步驟分別是:西線兵團瑞克所部進攻湖北、中原兵團馬英所部進攻江蘇、南方兵團王大海所部拿下江西,二十餘萬大軍分三路同時發動進攻,最後越過長江,統一全國。

現在鄭經的突然發難就打斷了這一個步驟。之前的攻擊目標:湖北、江西、江蘇、浙江都是偽清的地盤,漢軍拿下它們是天經地義的事情,但現在鄭經和楊起隆一東一西,居然搶先動手,從而導致大漢軍兩個兵團落入喪失進攻目標的境地,這實在是令人非常憤怒。

而更令人無法忍受的是,江蘇為江南菁華之地,人口眾多,地方富庶,帝國早已垂涎三尺,早在幾年之前,總參謀部就已經把它列為必取之地,而這一次的南下戰爭計劃之中,漢軍就是打算利用之前早已聯絡接納的漕幫牛千毓等人,就地撫綏地方,征集物資,準備不停歇的一口氣打到浙江,將偽清簡親王喇布、康親王傑書碾得粉碎,把江蘇、浙江兩省富庶之地納入版圖。但鄭經的這一次突然行動,就仿佛當麵扇了漢軍一個耳光,扇得總參謀部目瞪口呆暈頭轉向。

在青年軍官的強烈要求下,漢軍總參謀長周培公、中原兵團都督馬英、海軍第一艦隊提督伏波中郎將施琅立即上書林風,懇請皇帝立即下詔,向台灣鄭經宣戰。

然而,大漢戶部尚書陳廷敬、通商侍郎許淡陽等人堅決反對和台灣開戰。

他們認為:“河北久戰,民生凋零,田賦衰竭,而我大漢立國不過三五載,根基尚淺,民多有未服,經久以來,國家財源向以海商為擎天之柱,故若與鄭氏交惡,海上兵戈必起,山東、直隸乃至遼東各港商民必然驚惶失據,通商經濟,除朝鮮、蒙古外,日本、江南、南洋必斷絕往來,若情至於此,恐三軍無餉,百官無祿,朝廷將無以治天下矣!……”

因此,他們提出的辦法是,關於台灣鄭經搶占江蘇一事,林漢帝國應當“徐徐圖之”,不能衝動,要謹慎,要盡量用外交手段來進行反複交涉,千萬不能“逞一時意氣而陷朝廷於兩難”。

這封奏折由通商侍郎許淡陽執筆,戶部尚書陳廷敬、禮部尚書楊名時、山東巡撫湯斌、寧錦巡撫趙申橋等近六十餘名四品以上大臣署名,遞到了林風的禦案上。

兩派在朝會上爭執得異常激烈,總參謀部和近衛軍係統的軍官站在一條線上,堅決反對綏靖政策,破口大罵反對文官是“背主之賊,賣國奸臣!”而文官派則暴跳如雷、痛哭流涕,威脅要撞柱子、跳樓,一麵大罵軍官派“窮兵黷武、禍國殃民,”一麵強烈要求林風懲辦這些“兵痞無賴”。

林風這時很有些猶豫。鄭經和楊起隆不同,相對於那個邪教教主,鄭經不論是實力還是名聲都要強得多,這幾年以來,漢軍和台灣一支保持著相當緊密的戰略合作夥伴關係,一南一北,政治上相互呼應,情報上相互合作,關係相當不錯,雖然近一兩年來雙方在海商貿易上有了一些矛盾,但也還沒有達到發生戰爭的程度,實際上在林風內心深處,他也是很不願意和台灣鄭經開戰,在他的設想之中,他希望當林漢帝國統一大陸之後,再用談判招降的手段來解決台灣問題。

實際上,在林風所知道的曆史上,台灣鄭氏軍事集團最後也是在海戰失敗之後投降了康熙,所以如果一旦當鄭經死亡,失去了強勢首領的壓製,這個由海盜團夥蛻變而來的軍事集團很有可能因為內部矛盾尖銳對立最終分崩離析,因此他從來都沒有把他們看成一個是一個難以對付的敵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