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節(1 / 2)

時隔一個半月之後,湖北前沿終於傳來農民軍的最新動向。

大漢皇朝順義公爵、陸軍中將、山南將軍、都督河南湖北事楊起隆在欽差抵達十天之前,突然下令分駐老河口、棗陽的部隊朝襄陽府城集結,宣布“我大漢皇帝禦極,神州當興,然湖北偽清逆賊不識天數,意圖反辟,實罪大惡極之至……”因此,他作為大漢河南、湖北兩省都督,必須出兵討伐,以為給皇帝林風登基的賀禮。之後,卻又以大漢官府的名義,同時大肆征發壯丁、搶劫、勒索轄下富戶、商人,勉強拚湊出一支六萬人的大軍,循漢水南下,水陸並進,朝湖北南部發動進攻。

於是前往傳達命令楊起隆回京“述職”聖旨的欽差立時撲空,而就在他進入襄陽空城的同時,兩匹快馬才攜帶著楊起隆的“請罪”奏折姍姍上路,和他錯身而過。

沉寂數年的湖廣戰場風雲再起,現在湖北、江西一片混亂,各地盤踞的軍閥大多數是漢奸綠營將領出身,隸屬原清廷南征大軍安親王嶽樂所部,昔日東蒙古科爾沁汗國迫於形勢,在遼東戰場上突然叛清結漢,隨同八旗南征的一萬數千蒙古騎隨即兵變,一舉搗毀了清軍長江中下遊戰區的的指揮中樞,嶽樂亦隨之戰死於亂軍之中,之後,隨著中國政治局勢的變化,長江流域戰區內的各支清軍逐漸地方化、獨立化,成為盤踞各地的軍閥。

而楊起隆於漢軍爭奪中原失敗之後,不得轉進南方,使得湖廣地區的政治局勢更加複雜。農民軍擊敗荊州軍閥入鄂之初,因為力量不足,曾經一度改弦易轍,明裏暗裏與湖北各地的大小軍閥積極接觸,極力避免引起其他軍閥的“眾怒”,然而效果卻不甚很好,雖然就處境上看,大家均有“彼此天涯淪落人”之感,然而畢竟石打了幾年的死敵,一時之間修好並非易事,雖然為保存實力期間,沒有發生大戰,但小規模的摩擦卻經常發生,幾年以來,彼此和不象和,戰又不不戰,就這麼一直不鹹不淡的扯著。

但隨著林風登基之後,漢軍和農民軍的政治聯係終於斷鏈,楊起隆拒絕了富家翁的的結局,一意孤行奮戰到底,農民起義軍殘部終於一把撕下了苟安的麵具,向湖北南部的偽清軍閥亮出獠牙。

當林風接到楊起隆的奏折時,農民軍已經連續擊破了安陸、荊門、鍾祥,消滅的數支偽殘餘部隊,前鋒騎兵部隊竟一度逼近漢陽,消息傳出,舉國震驚,湖北各軍閥雖安逸數年,但到底是正規野戰軍出身,戰力尤有保存,為了挽救覆亡,盤踞各地的大小軍閥被迫聯合起來,在昔日偽清總兵羅盤根的號召下雲集武昌,並同時向北京政府發出乞降書。

這真是一件令人奇怪而又令人好笑的事情,“大漢山南將軍”的部隊進攻漢陽,而當麵與之為敵的偽清大軍一邊積極抵抗,一邊向大漢皇朝乞求投降。

曆史就是這麼驚人的滑稽。

兩封奏折,一前一後抵達中南海,相隔不到三天。北京政府迅速作出了反應,林風接到楊起隆奏折之後,立即召來翰林學士張伯行起草詔書,痛斥楊起隆“欺君”,命令他立即離開部隊返回京師,所部人馬必須立即停止攻勢,原地待命,等待朝廷派遣軍官進行改編,否而大漢將宣布他為“叛主之賊”,起大軍征討。

而總參謀部的反應則比皇帝的聖旨更快一步,未等第二次宣詔的使節出發,總參謀部的八百裏飛騎即奔赴勳陽,命令西線兵團瑞克將軍所部立即集結部隊,朝荊州府方向攻擊前進,若有抵抗,一律就地殲滅之。

與此相反的是,湖北軍閥的乞降書則得到了林漢朝野的高度讚賞,皇帝詔湖北軍閥首領羅盤根:“雖身陷賊營、然忠義未泯,且慕王事,朕甚欣慰!”,因此特授陸軍少將軍銜,號“建威中郎將”,命令所部其就地防禦,維持治安,等待改編。

可以想象的是,林風的聖旨在楊起隆眼裏和擦屁股的稻草紙沒有任何區別,這時楊起隆所部雖屢遭挫折,但仍有近兩萬四千餘戰鬥兵員,並且裝備精良,擁有大批火器,其中,甚至還擁有一支超過六千人的騎兵部隊。和漢軍各支野戰兵團相比,這支軍隊雖然數量略顯薄弱,但卻不可輕視。

昔日中原大亂,四郎會一聲呐喊,數十萬農民軍呼嘯而起,攻城略地所向披靡,天下為之震動,各部首領共推楊起隆為“龍頭大帥”,此後為軍統汪士榮分化瓦解,無數意誌薄弱的義軍首領紛紛變節投降,但楊起隆的直轄本部卻挺住了軍統特務的誘惑和拉攏,一直保持了高度的凝聚力和紀律性。他們就是這數十萬農民軍的精華和中堅,不是四郎會教派的忠實信徒,就是楊起隆的鐵杆部下,因此具有很強的戰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