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節(2 / 3)

“這……”策妄阿拉布坦才剛說完,旁邊的周培公本能的發出一絲聲音。

“培公,有什麼不妥嗎?”林風問道。

周培公朝林風點了點頭,抱歉道:“主公,微臣失禮。”

“培公有什麼意見,但說無妨,策妄阿拉布坦既然是同盟了,也不是外人。”

周培公朝策妄阿拉布坦斜視了一眼,接著道:“微臣認為,策妄阿拉布坦大汗的要求並無苛刻,隻是微臣不明白一點,準葛爾是大漢的一部分,是“大漢”從漢武帝、唐太宗手裏繼承下來的遺產。從新疆到伊朗都是大漢的地盤,說的嚴格點,誰讓出誰就是賣國。策妄阿拉布坦大汗要陛下……”

林風伸出手打斷周培公的話,心裏暗讚說的好,接著做出一副嚴肅的樣子,道:“對,現今葛爾丹在準葛爾猖獗成型,王位也全屬自封與寡人沒有任何關係,策妄阿拉布坦雖回家心切,但也不能與葛爾丹這樣的亂賊同日而語。準葛爾是大漢的一部分,並不是一個獨立的國家,難道策妄阿拉布坦不明白嗎?”

沒等策妄阿拉布坦回話,林風麵如猙獰之色,厲道:“難道策妄阿拉布坦也與葛爾丹亂賊一樣,懷有狼子野心?”

林風說此話時銳利堅硬,眼神緊緊盯著策妄阿拉布坦的前額,策妄阿拉布坦雖然年輕,但征戰無數,在草原上是凶猛的勇士,可此時也不敢將頭抬的太高,背後生出一陣冷汗。

“陛下!策妄阿拉布坦不敢。”

林風又道:“你要知道,葛爾丹現在一心在擴充草原上的勢力,對我大漢暫無直接的衝突,寡人大可安心消滅內賊放他個幾年倒也無所謂。我之所以和你談是因為念你是準葛爾汗國的正統,瓦刺也先的正宗血脈,寡人助你,實屬憐惜天道,也為得是保我大漢國土安寧繁榮。”

頓了一下,林風又舒展了一下表情,道:“話雖這樣說,但你與寡人既是同盟,自然有相互幫助之理,對於武器與金錢的幫助,寡人二話不說,但後麵的那些要求,實在是寡人不願聽到的。”

策妄阿拉布坦的身子有些發軟的感覺,但此行最重要的目的是與大漢同盟,念還有機會,策妄阿拉布坦也絕不會放棄,先前的傲氣衝散無形,躬身道:“請陛下明鑒。”

林風滿意的點了點頭,加高聲音道:“葛爾丹剿滅後,準葛爾自然歸你策妄阿拉布坦管轄,但你要記住,準葛爾並不是汗國,他是大漢,我可以封你王,但卻是藩王。而且,在之後的戰爭中,準葛爾的部隊要接受漢軍將軍的指導和指揮,這是很基本的,你考慮下吧!”

大雪終於停了下來,但山川地險依舊是一片茫茫雪白,漢軍步兵第八軍,第十軍,第十二軍共約將近十萬兵馬聚集綿竹城下,大炮已布好陣,將暴露在射程內的綿竹緊緊鎖定。而棉竹城牆上方,同樣也是大炮直挺,隻是相比之下,要顯得遜色的多。

王屏藩的部隊原本就隻有三萬五千多人,除掉王立知的精銳騎隊,一萬七千多臨時組織的新兵,真正剩下能在戰場上作為倚靠的也隻有一萬六千餘人。與漢軍張勇部的兵力相差甚大,雖說守城易,攻城難,要把綿竹打下來漢軍付出的代價會相對慘重,但這場戰役懸念並不大。

當然,這暫時也隻是張勇部單方麵的分析而已。

可張勇並沒有打算馬上攻城,王屏藩也沒有做出什麼動作,兩軍城上城下遙遙相對,風平浪靜之中,那緊張的氣氛壓迫的人透不過氣來。

連續持續了幾天,直到天上又降下了一場大雪,張勇這才在心裏暗暗念道:“時機到了。”

王立知被士兵帶了上來,張勇在王輔臣,殷化行等軍官的注視下,親自為王立知鬆綁,隻淡淡的說了句:“我與王屏藩也是老朋友了,大家都老了,我實在不希望因為戰亂傷害到他的後輩,你走吧!”

王立知從被捕後,一直不吐言語,當下雖有狐疑卻也不敢多在敵營逗留,騎上張勇送的快馬飛奔而去。

緊帖的對峙似乎比真正的戰鬥還要費神費力,夜不敢全寐,日不敢分神,連續多日下來,軍中自然有個別士兵怨聲疑慮。張勇知道一切在意料之中,嚴厲軍法,強行鎮壓。

在王立知放走的第三日的夜晚,茫茫大雪甚至將整個天都覆蓋掉了,張勇獨自一人在帳內取暖閱書,忽聞帳外一陣馬蹄,停下之後,一士手握一信箋走進帳內給張勇遞上。

張勇沒多考慮,直接拆開取出正文,王屏藩的言語十分客氣,信道張兄果然俠義之士,兩軍對壘,義薄雲天放了小侄,王某十分感動,此信無他意,全是為了感謝張兄的恩情。張兄久經沙場,大帥之材,頂天之驅,實是王某不能比及,若不是立場不一,王某真心希望能和張兄做上好友,談天說地,何不快哉?……

看完後,張勇嘴角掛上一絲微笑,又將信反複看了兩遍,這才緩緩的走出帳外,對著夜空凝視。

過一小會,張勇急忙轉身回帳,立刻執筆給王屏藩回信。

“王兄,張某又何嚐不想與你做上好友,昔日王兄在平西王軍下時,張某就見識過王兄卓越的軍事才幹,精通兵法,料事如神。更讓張某敬佩的事,帥將之才天下雖多,但忠義之士除缺王兄,難覓他人呐!…………此份薄禮是張某的一點心意,王兄如看得起在下,還望笑納。”

張勇的回信與大禮連夜便送到了王屏藩的手中,綿竹城內,王屏藩雙手將信箋展開,臉上露出一絲苦澀的笑容。

片刻後,王屏藩不及叫來親兵伺候,自行磨開凍墨,揮毫疾書。

第二天天還未亮,王屏藩便將雙倍的回禮送到了張勇的帳內,同時又回上了一封情深意切的回信。

看完信後,張勇並未再次執筆,而是叫上王輔臣殷化行一同商議。

王輔臣年邁的聲音有些沙啞,這種結果雖然不能滿足他對戰場上的渴望,但無疑是最好的結局。殷化行與張勇想的一樣,並沒有異議,三人商量好後,張勇立刻下令:“退兵三十裏紮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