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節(2 / 3)

盡管瑞克現在盡力的融入中國社會,而且成果斐然,他現在在北京娶了一個小腳夫人,還生了一個可愛的小蘿莉,說起話來滿嘴京腔,時不時還會蹦出幾句“子曰、詩雲”,而令人震驚的是,他現在居然能夠正確的操作毛筆這一技術性器械,同時還能看懂水墨畫,而且水平不低,談起話來溫文爾雅令人肅然起敬,同時細節上也做得盡善盡美,他甚至將滿頭卷曲的金發都按照漢人的模式挽了發髻——這是一個非常痛苦的活計,中國人黑色直發挽來挽去問題不大,但瑞克完成一點就非常不容易,其中的痛苦實在是不足為外人道。

這些努力似乎並沒有獲得李光地、周培公等人的承認,雖然平日裏大家見麵照例都是稱兄道弟親熱無比,但內心的隔閡到底還是存在,老實說林風一開始倒不明白李光地他們在顧忌什麼,但一聽周培公扯扯安祿山就明白他們的意思了。

這種想法固然有些荒誕,但也決不能說沒有道理,現在瑞克將軍雖然位高權重,為近衛大軍之首將,官至近衛第一軍軍長,軍銜中將,按照原來清廷的說法這個職位就是九門提督、領內侍衛大臣,但實際上這些東西都是虛的,明麵上看羽林將軍大權在手風光無比,但實際上他所有的權勢都是依托於林風,若是林風不在的話朝廷一道詔書就能讓他去奴爾幹戍邊。

李光地和周培公的看法是林漢帝國朝野的公認,就這些大臣看來,瑞克將軍與其說是朝廷大員,不如說是漢王的家奴——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林風任命瑞克將軍衛戍京城是可以的,指揮內班宿衛也沒問題,甚至跟隨漢王指揮大軍也沒什麼大不了,但若是放他出去獨領數萬大軍,那就是萬萬不行。

其實林風一開始倒想用一些盛唐典故比如李仙芝等來說服手下的大臣,但可惜的是收效甚微,基本上所有的大臣都是守口如瓶,既沒有當麵頂撞,也絕不會點頭。

如果林風一定要用強勢通過這個主意,估計一眾大臣也沒什麼辦法,但這麼做肯定又會象上次錢莊風波那樣引發君臣冷戰,所以這種做法無疑相當愚蠢。無奈之下,林風隻好在剩下的幾位將領之中挑選。

近衛軍係統之中,除了瑞克之外,能夠有資格領軍出戰的軍官倒也不多,一位是近衛騎二軍的軍長,趙應奎準將,一位是近衛第三軍軍長馬進良上校。

其實這兩位軍官原本在軍銜上是平級的,不過趙應奎顯然比較走運,這次他跟隨漢王征伐山西,雖然表現得不是很出彩,但也好歹立下了不少軍功,所以回來之後總參謀部一評,將就著就給他升了半級,好歹也算是晉身到將軍的行列——這一點令馬進良大為惱火,要知道就漢軍的軍事製度中,將官和校官那是有質的區別,雖然上校軍銜已經不算很小,但縱觀整個帝國幾十萬軍隊,帶上“校”字的軍官至少也有上千號,但將軍就不同了,掐指算了算,連帶上趙應奎這個準將,總共也才十來個人,可以說在當今階段,一旦晉升為少將以上的軍銜,那就意味著進入了帝國的最高階層,除了地方上耀武揚威之外,就算北京城裏的大佬也會另眼相看。

而且除了個人前途方麵的原因之外,這個“將軍”軍銜的含金量也絕對是大得可怕,按照朝廷沿襲下來的慣例,若是朝廷有戰事,基本上隻有少將以上的軍官才有可能自領一軍獨當一麵;而就算和平時期,也隻有少將以上軍官才能“建府開衙”,兵鎮一方,人前人後大模大樣的自稱“本座”,一應軍務事由,大多比擬封疆大吏,先處後報——這一點無論如何都是令人十分眼熱,要知道象趙應奎、馬進良這些近衛軍係統的軍官,做夢都象放出去當外官。

僅以昔日坐鎮大同的寇北將軍趙良棟為例,論官職不大不小,論轄地不過大同一府,論兵力不過一萬餘人,但戰事一起,朝廷一發兵就不得了,除了單獨指揮本部一萬兩千人之外,還有兩萬民團麾下聽命,同時還可以動員數萬民夫,涇縣一戰過後,山西的漢奸兵一投降,算算人馬,竟然有十多萬人,趙良棟將軍露個笑臉山西出太陽,咳嗽一聲山西降風暴——沒有中郎將這個頭銜,他就留在大同喝風吃屁去吧。

近衛軍雖然待遇好、俸祿高,但就軍官而言卻沒什麼前途,比如瑞克將軍,雖然貴為中將,但也沒什麼臉麵自稱“本座”——天子腳下,隻有漢王一座,他能座什麼?!

而上校則更為不堪,雖然隻差了一個級別,但卻注定了隻能在別人手下唯唯諾諾,呼來喝去東奔西走,別說什麼威風不威風,不受氣就算是祖墳上燒了高香。

這次趙應奎趕了個狗屎運,升了個準將軍銜,恨得馬進良眼睛出血,實際上這兩個人倒有點象昔日的施琅和楊海生,王八對綠豆鉚得很緊,原來大夥平級倒沒什麼,見了麵冷嘲熱互相揭短,但現在趙應奎一升官就麻煩了,照規矩馬進良一見趙應奎就得行禮問好,不然就是藐視上級,趙應奎可以趁機拿他做法,所以自從大軍撤回北京之後,趙應奎沒什麼事就騎上馬去天津一帶轉悠,而馬進良則一天到晚忙碌不堪,聽到風聲就四處“巡視”,絕對不給趙應奎見麵的機會。

作為近衛軍中的高級軍官,雖然還不是將軍,但好歹也是獨領一軍,朝廷裏還是不少人賣馬進良的麵子,所以林風在出征將領的人選上舉棋不定的消息恨快就落到了馬進良的耳朵裏,坦白的說馬進良上校為等這一天可真是憋得太久了,所以一聽到朝廷有這麼一回事,不論是真是假就立馬割了手指頭,寫得封“血書”,快馬流行飛遞北京,代表近衛第三軍向漢王請戰。

看到這封隱約散發著腥臭味的“泣血上奏”,林風禁不住惡心了一把,不過這也給了他一個啟發——實際上在解決山東問題上,政治手段倒占了七成,軍事行動並不太關鍵,所以這麼說的話漢軍是不是沒有必要大規模調動軍隊打大仗?!之前幾位大臣在朝會中都認為要調動大軍,作出聲勢給山東施加壓力,實際上如今漢軍之強天下皆知,而一開戰結果絕對沒什麼懸念,所以施加什麼壓力是不是也沒什麼必要?!

馬進良的這封“血書”大概也是這麼一個意思,當然,他倒沒有說什麼政治手段之類,血書意思就是他拍胸脯保證,山東德州的那幾萬菜鳥根本不需要大漢出動大軍攻打,就他近衛第三軍的就可以搞定,所以如果漢王不嫌棄的話,微臣馬進良當效犬馬之勞,如不能拿下德州,當提頭來見。

這種說法當然是有點意氣用事,實際上他和趙應奎的那點子破事林風也是一清二楚,之前西征他留守京畿其實也算是功勞,但比起浴血沙場來到底還是有些擺不上台麵,所以這次有點急躁也是清理之中。就現在兩軍的態勢來看,德州一線山東駐軍三萬有餘,由良將王承業領軍,背靠大城要塞,運河補給源源不斷,且不論山東軍的戰鬥力如何,單就這個地理優勢就很有點難辦,而近衛第三軍戰鬥兵員不過萬許人,要拿下德州還是有點困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