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節(1 / 3)

從一介草民直接提拔到政府高官,這種事情曆來非常少見,就林風所知,曆史上這種東西往往都屬於傳奇一類,比如百裏溪商鞅或者三顧茅廬,過程一般大同小異,都是某君王聽說某某奇人才高德厚深具雅望,為鄉裏推崇,於是就簡化了辦公程序,直接把他拉出來,委以重任,依為左右臂膀,為社稷百姓謀福利,從而在曆史上留下一段佳話。

這種事情是存在的,但是很特殊,之所以特殊,是因為它違背了中國傳統的人才使用程序,也不符合官場規則,要知道做官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升官則更不容易,很多人熬了大半輩子,往往在進棺材的時候還在六、七品之間徘徊,更有甚者,讀書讀了一輩子,連秀才頭銜都沒混到,所以站在他們的角度來看,將一個原本與他同一起跑線的人突然提拔成高官,無疑是一件極端之不公平的事情,這樣做的副作用很明顯,那就是所謂“小人僥幸,主上識人不明,廟堂又餘一妖孽矣,”--很明顯,許淡陽就屬於這個範疇,對於林風的任命,漢軍朝廷的大部分官員的態度都是“捏著鼻子認了”,這也是一件沒有辦法的事情,因為作為一名臣子,他們隻有勸諫的義務,但主公執意要這麼做,那到最後也隻能服從。

這件事情很悖逆他們的思維方式,也不符合傳統規範,要知道中國傳統中的政治精英從來就不包括商人,在曆史上從商人職業混成大佬的人的確不多,數來數去似乎也隻有呂不韋算是一號人物,而且中國人也大多數都把他的職業算成政治家而不是商人,在官員們看來,這種人才簡拔的方式不是不可以,但是得需要幾個條件:第一,這個人必須學識淵博,最起碼聖賢書得倒背如流;第二,這個人必須很有名望--當然這種名望絕對不是指金融寡頭的名氣,而是指在天下讀書人心目中的中地位;第三,在學術上得有一定的建樹,得有一兩件值得稱道的大功勞。簡而言之,在傳統社會中,要速成高官,那就非得如此不可。這裏在曆史上的可以找到許多先鑒,文官類比如諸葛亮孔明,他在提拔之前就是名譽荊襄的吟遊詩人,而且還是非常罕見的風係魔導師和煉金術士,精擅木牛流馬等構裝魔偶,同時自身也是官宦後代耕讀傳家身世清白,所以提拔他是眾望所歸;武官類比較知名比如周處,在出人頭地之前就是著名的屠龍勇士,名聞中華大陸,照規矩來說,提拔他也無可非議。

這些條件許淡陽一條也挨不上,不過如果真要算的話,從“勳舊”類倒可以考慮一下,因為當年漢軍起兵之初時,他也算立過一些功勞,算是“從龍舊臣”,不過這並不意味著他可以掌握實際權力,曆史上搞政治投機的商人很多,劉備起兵的時候就有兩個軍火商讚助,而曹操起兵的時候也有一個房地產公司幫忙,但是後人就從來沒有聽說過這些商人拉到過什麼好處,更別說掌握國家權力了。所以按照傳統的眼光來看,林風如果感念舊情,不妨給他一個好點的爵位,賞賜一些錢財,那就已經算是仁至義盡。

許淡陽在接到漢王詔書之後非常激動,實際上不僅是他,整個晉徽會館都相當哄動,消息傳出,直隸一省大大小小的商人紛紛拜望,連他遠在平遙的老家都被驚動了,幾名老頭不遠千裏,抬著祖宗牌位過來助興。不過有趣的是,在最初的激動之後,許淡陽就立即覺察到了這種地位秩序的改變,馬上關門謝客不再和普通商人往來,並且辭去了晉徽商會會長職位,把關於家族生意的一切事宜移交給他的兒子。他本人則高薪聘請了幾個老夫子,一本正經的拜望上司,四處遞帖子接納同僚,同時努力學習柏粱體詩和聯句技巧,力圖融入漢朝朝廷的官僚圈子。

與那些祝賀的商人們截然不同,大漢朝廷的官僚圈子用一種冷淡甚至蔑視的態度接納了他。按照官場傳統來說,中央中樞部門的新官就任,在京的一些大員不論識與不識,交情好否,那都得過來走個場,以表示同僚親近,一統為國效力,效忠漢王,而通商侍郎許淡陽大人的就任就顯得異常冷清,甚至連他的直接上司戶部尚書陳廷敬都隻派了一個主事官走過場,相反他手下的兩個從五品郎中就任倒比較熱鬧,過來祝賀的同年、同鄉、文友一大片,詩畫對聯收了無數,比他這個三品侍郎還風光,兩相對比本末倒置,這種情況無疑令人非常憤怒,事實上許淡陽本人也曾預料過這種情況,不過卻還沒想到真實情況會這麼糟糕,當通商衙門開光之後,許淡陽的幾名夫子以及衙役顯得情緒低落,全北京城老百姓馬上意識到了這塊笑料,衙門外邊每天都有不少閑人遠遠地觀望,等待看笑話。

就任之後,侍郎大人在北京城內四處碰壁,老實說他自己有時候也感覺非常鬱悶,許淡陽並不是不擅長交際的人,恰恰相反,在出仕之前,他在北京城內的人緣相當不錯,幾乎大多數實權部門的官員都和有點交情,不是一同喝過酒就是一起嫖過妓,但是這回卻彷佛都商量好了似的,每次一上門拜訪,帖子一投進去不是病了就是公務繁忙,而更令人惱火的是,這些官員往往品級不高,絕大部分都比自己這個從三品侍郎小一大截,但卻不知道在那裏來吃了熊心豹子膽,對著三品大員拿架子。

倒是戶部尚書陳廷敬還給點麵子,這裏許淡陽還是相當佩服這個老官僚,雖然他知道這個老家夥或許是北京城裏最痛恨自己的人之一,但相對於其他官員來說,這個家夥的態度倒是最好的一個,一投帖子就開了中門,接待級別很高,說話也非常客氣,不過唯一可惜的就是沒說兩句就端茶送客。

林風很快就知道了這件事情,和許淡陽一樣,對於這些官員的私下反彈很沒有心裏準備,這個時候他才意識到這件事情根本沒有結束,或者更確切的說法是“事情才剛剛開始”,在這次改革之中,林風有林風的法寶,他可以乾坤獨斷,強力推行他的理念,但官員們有官員們的法寶,那就是“非暴力不合作”,所以當事情發展到了這種程度林風也沒有什麼好辦法,因為就表麵上看任誰也挑不出這些官員的錯處,古人雲,“道不同,不相為謀”,就算是貴為漢王,也不可能下一道詔書叫別人和許淡陽交朋友,然後融洽相處,因為和許淡陽搭不搭腔到底大部分屬於私人的事情。

但是,令林風感到恐怖的是,在這個時代,大多數國家大事都屬於“私人的事情”,沒有交情,不是同鄉,沒有年誼,不是師生弟子,凡事“公事公辦”,那就什麼事情也辦不了。

出現這種狀況,顧炎武也束手無策,這次他的政治提案雖然獲得通過,但按照權勢均衡法則,為了表示避嫌,他上表請辭國子監祭酒的一職,林風照例不準,官秩不變,但本人卻調到翰林院編寫《明史》去了,當知道許淡陽的窘境之後,他也非常意外,這一點倒也不奇怪,雖然顧炎武學識淵博,名氣很大,但卻沒什麼官場經驗,所以碰到這種陰招也隻有幹瞪眼的份。

無奈之下,走投無路的許淡陽隻好跑到中南海求援。

“臣,通商侍郎、權大漢錢莊事許淡陽,拜見主公!”自從許淡陽當官之後,他很難見到林風,而原來當商會會長的時候倒相對容易一些,因為沒當官之前他可以算到客卿一類,林風接見他是私人的事情,但現在有官職在身,那就需要注意“君臣之儀”了。算上這次,這段時間兩人隻碰過兩次頭,而上次則是就任侍郎之後,循例拜謝“天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