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節(1 / 3)

林漢小朝廷的官服很有點複古潮流,據說當初為了設計這種工作服,李光地等人也確實費了一番苦心,本來按照林風的意思,漢軍上下文武官佐應該以“複興大漢偉業為己任”,那麼在這個精神指導下,林漢帝國的官服應當象西漢、東漢的服飾式樣靠攏,不過這個設想很快就被實際打破,因為當裁縫們真的把那種什麼“峨冠博帶”弄出來的時候,文武百官包括許多大儒在內馬上就被鎮住了,雖然這裏麵有不少人開口閉口聖人古訓複古崇禮什麼的,但這也都僅僅隻是說說而已,所謂“三代之治”更象是共產主義社會之類,口號是口號,並不意味著大夥就真的打算這麼幹,所以當樣品一擺出來,大夥就覺得怎麼看怎麼別扭,於是眾人紛紛上書,要求漢王殿下“謹思量、應時遷(注:意思是適應時代變化,跟神偷無關)、考人情”,換一種更合適的工作服,以彰顯大漢官威。

老實說林風當然不覺得傳統的漢服很醜,實際上他覺得這種大袖寬袍確實是非常之雍榮華貴,不管怎麼說,那都比那個什麼燕尾服更有貴族味,但可惜的是好看歸好看,若是穿著它上街或者上班那就可能有點不合適了。

於是在這種心態下,原本就對漢軍軍服非常之向往的文官們就跳了出來,嚷嚷著要“驅胡易俗,為一代之先”,大條道理講了一籮筐,最後的意思就是大漢的文官要跟武官一樣,穿那種非常之眩目的工作服。

這件事情到了後來就變得很有點意思,本來在林風心目中,換套衣服應該也沒什麼大不了的,當然這也隻是他個人的想法,實際上中國人對服裝也是相當之重視,所謂“衣食住行”,這個穿衣戴帽可是排在第一位,所以無論大漢朝廷在服飾改革上作出什麼樣的決定,都必定會對治下幾千萬百姓產生重大影響,這一點其實就可以在當初偽清統治時期可以看出來:一條命令一下,全國幾千萬人立馬禿腦袋留辮子,清一水長袍馬褂瓜皮小帽,紫禁城每天早上朝會,幾百號官員往那兒一站,活脫脫一僵屍大聚會。

現在的大漢文官製服就是新創造的式樣,和前朝比起來,很有點承上啟下的味道,因為受軍服的影響,原來甚為寬大的官袍被收束得較為緊張,胸前一排鈕扣自肩膀延伸到肋下,看上去精神了不少,冠帽則仿照前明,以烏紗為記,腰帶上佩戴玉石,按照級別大小各自區分,而原來象征中國特色的補子也被有選擇的保留了下來,文官右胸著飛禽,武將繪走獸,這裏的等級區別自然也十分嚴格,若文官混到李光地那個級別,補丁上的飛禽就是仙鶴,而武將若是升到了上將軍銜,則就可以綴上麒麟。這種等級上的榮譽甚至還可以延伸到疊父母和妻子,比如最贈、封蔭以及誥命之類,這些東西在這個時代被視為光宗耀祖的事情,君王如果利用得當,絕對可以令人心甘情願慷慨赴死。

現在這種服飾在大漢領地內廣泛流行,深得廣大士紳、百姓推愛,實際上就式樣來講,這套衣服與傳統的漢服相比並沒有什麼很大變化,唯一的區別就是創立了金屬鈕扣這個概念,再就是腰身和下擺被拉短,做起事情來更加爽利而已,如果一定要說非常之“美觀、大方”那絕對是屁話,人類的審美觀念區別甚大,蒙古人以穿皮袍為美,滿人喜歡穿旗袍踩花盆底,而就算中原內地,各省的審美區別也不小,現在這種服飾之所以流行,隻是因為林漢帝國兵戎強盛,中國老百姓習慣性崇威畏權,又喜歡盲從,跟著仿效罷了。

唯一令林風感覺有點不愉快的是,出於封建等級製度的慣性,當新漢服剛剛出台不到兩個月,大漢朝的禮部官僚們就以令人驚歎的效率,火速炮製了一份關於對老百姓穿衣的限製,對老百姓的衣服作出了種種限製,詳細列明“除了官員及有功名在身者”,老百姓的衣服不得用什麼質料、鈕扣不得超過多少、帽子上不許裝飾什麼東西之類,明確宣告了官員們在這一領域的特權。

顧炎武的補子就是一隻孔雀,時下他於林漢朝廷之中司職國子監祭酒、禮部拾遺、漢王府侍講,銜從三品,看著是有點不起眼,但就依品銜而言,他在北京城中卻絕對是一位數得上的大官。在新的官職改革中,原本的宰相府被撤銷,以內閣取而代之,首輔大學士李光地位高權重,執掌民生錢糧,而級別也不過是正二品,巡檢都禦史陳夢雷糾察天下,為乾坤司母,品級也隻是從二品。所以說顧炎武在新朝鼎立之初,就能夠得授到三品高官,無論如何也算得上是“君恩深重”了。

不過官位歸官位,關於這一點眾位大漢文武倒也沒什麼人敢說三道四,顧炎武老先生名滿天下,人所共欽,論起學問輩份來,百分之九十五的大官見了他都得下跪磕頭,然後自稱“晚生”,漢王卑詞懇切的求他留在北京,明著看是客卿,但按照傳統習慣來說,更合適的說法那得叫“帝師”--如此牛人,誰敢不服,即算是李相爺、周司馬(注:按十七世紀的社會習慣,其時以溢美兵部尚書,這裏是漢軍總參謀長別稱)等大人物,想不不甩他就不甩他,想給臉色就給臉色,誰還敢拿他在怎麼樣?!不過顧炎武的品級雖然確實不低,但這並不代表他有實權,實際上現在大漢排在前幾名的實權人物之中有一位軍統樞密使,論品級不過從四品,看軍銜不過一陸軍上校,但漢王於他言聽計從,寵信非常,朝中人望直追李光地、陳夢雷等一眾大佬,由此可見權力和級別有時候不一定是統一的。

與往次一樣,顧炎武見了林風,草草行禮道,“臣,國學侍講顧炎武,拜見漢王殿下--漢王千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