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軍翌日起程,王帳中軍近衛部隊自播明上船,沿滹沱河一路向東,自定襄、榆棗口進入直隸境界,經平山、正定府、保定府返回京師。
此次回軍規模龐大,沿滹沱河一線水陸並進,可謂是一次浩浩蕩蕩的“武裝大遊行”,包括民夫、民團在內,總兵力竟達三十二萬餘,僅精銳的騎兵部隊就有三萬多人,大炮近三百餘門,在中華大地上,如此強盛的武力,縱然縱觀這百多年,也是屈指可數,而大軍所行之處,鐵蹄所向,諸侯戰栗,天下恐怖。林風還隻走到正定,南周吳三桂、河南楊起隆、台灣鄭經的祝捷使者便攜重禮,如同蒼蠅一般循風而來,卑詞厚幣,極盡討好之能事。
此次戰役之後,士林輿論大轉,大漢王朝政權在黃河以北的合法性終於得到了曆史地承認,徹底摘掉了所謂的“反賊”帽子,而尤其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大漢朝廷官方原來稱謂的“偽清”也終於獲得了全國學術界的認可,清廷被全國諸侯在政治上被判定為“非法政權”,而現今仍盤踞在江蘇、浙江一帶的,以偽清簡親王喇布、康親王傑書為首的清軍部隊,被漢王殿下正式宣布為:“一小撮破壞和諧社會、破壞民族團結、頑抗國家統一的極端民族主義分裂分子”,為天下人唾棄。
在這樣的政治形勢下,大漢帝國軍事上的巨大勝利,為山東問題的和平解決提供了客觀條件。實際上就在回軍之前,北京總參謀部周培公就給林風發過幾分秘件,對如何解決山東問題提出了幾個操作方案。
自漢軍攻破京師,戰犯玄燁等人被依法處決之後,整個中國就陷入了一片混亂,而與其他兄弟省份混亂的情形相比,山東的政治局勢顯得平靜得多,這裏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山東巡撫和山東總兵都是漢人,相對於安徽等省地方大員的滿漢對立來說,山東在政府團結方麵要做得好得多。其實這也是一個令林風非常奇怪的地方,因為根據清廷的製度,山東行省是沒有總督的,所以巡撫的權力就顯得異常凸出,基本上無論文武他都還能節製得住,所以當京師巨變、皇帝被殺之後,他們的反應也頗為奇怪。
現在的山東巡撫是趙申橋,字慎旃,江南武進人,就林風的角度來看,這個名字絕對非常陌生,可以說在他哪個時空的曆史上絕對屬於小貓小狗一流,至少和於成龍這類名人不在一個檔次,所以當他拿到這個資料的時候有點迷惑,因為就目前的情報來看,這個人的能力確實相當不錯,當初清廷的中樞朝廷被毀滅之後,這個人便立即掌握了山東的文武大權,在很短的時間內初步形成了一個割據態勢,而他手下的其他高級官員,不論是文官還是武將,似乎都沒什麼意見,表現得相當服貼,雖然說就他的實力是沒什麼可能謀求進一步發展,但在這天下戰亂、民不聊生的當口,他能夠把山東一省和平安定的局麵維持下來,這也就真的算是難能可貴了。
作為直接與漢軍接壤的大省,汪士榮的軍械糧秣統計衙門在很早的時候專門撥出經費成立山東情報站,派遣精幹特務偷入山東各地潛伏下來,針對軍政等各方麵情報進行刺探,同時也盡量對當地官員、駐軍進行收買,時至如今,漢軍方麵早已對山東積累了大量的資料,除了對各地地形條件、駐軍兵力或者府庫收獲進行調查之外,甚至對地方各級官員的才能、嗜好、領軍將領的能力威信等都有非常確切的了解,所以若是漢軍出兵山東的話,雖然不至於能夠做到“兵不血刃”,但勢如破竹還應該沒有什麼大的問題。
根據現在掌握的資料,山東全省的總兵力大約在五萬左右,其主力幾乎盡數駐紮在德州、臨清、樂陵三地,其中以德州軍力最為雄厚,駐防部隊近兩萬五千人,裝備十數門大炮,由山東布政司姚文然坐鎮,總兵王承業親自領軍防守,趙申橋在短短兩年時間,調集了大批物資,這座商業城市迅速要塞化,並且依托城市在河道兩邊修築了大量塢堡聯防,扼守運河要衝,徹底掌握了京杭大運河水道,而現在漢軍領地內的商業集團若想從陸地上與南方進行貿易,就必須打通這個堅固的軍事封鎖。
起初在漢軍政權剛剛鼎立的時候,山東巡撫趙申橋的態度相當謹慎,相對於圖海、佟大綱來說,他對滿清皇室的感情無疑差上了一個檔次,所以在這個南北混戰、大廈將傾的時候,他采取了非常保守了策略,甚至就在當時林風率軍與圖海生死鏖戰的時候,麵對直隸總督佟大綱的一封封緊急求援軍報,他都盡可能消極回避,盡量介入京城方麵的戰爭,此後,山東軍隊除了對因河南楊起隆大起義所策動的農民騷動進行小規模鎮壓之外,就一直按兵不動,就現在來看,這個做法確實太過保守,甚至顯得非常愚蠢,他當時若是拚上老命動員山東的全部力量去支援圖海大軍,那麼曆史亦必將會改寫,當年的清、漢大戰,勝負殊難預料,而林風當然也絕對不會有現在這麼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