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節(1 / 2)

因為當前之敵有些陌生,同時缺乏細致深入的情報,軍事會議並沒有產生一個詳細的作戰計劃,所以漢軍目前的軍事行動顯得有些保守。雖然就在不久之前,趙良棟的部隊就曾擊破過敵人的側翼大軍,但在現在看來,這種勝利顯然很缺乏代表性,久經戰火的漢軍諸將顯然不認為喀爾喀和回回仆從軍和準葛爾精銳是一回事。

現在兩軍前線維持忻州雲中河一帶,林風一聲令下,後軍近十萬民夫一齊上前,在軍隊的掩護下建設大營堡壘,構築炮台工事,主力部隊就在這種類似於螞蟻搬家的行動中步步為營,緩慢而又堅決的蠶食著蒙古軍的前沿。

戰鬥無時無刻不在發生,隨著漢軍防禦工事的步步壓迫,聚集在忻州一帶的蒙古軍頓感空間狹小,不得不派出大批騎兵部隊主動出擊,拚命阻撓漢軍的土木工程建設,最開始的時候,這種午夜時分的騎兵突襲曾經取得過非常良好的效果,猝不及防的火槍兵和民夫在騎兵的衝擊下毫無還手之力,但經過多次教訓過的趙良棟很快就調整過來,趙廣元的騎一軍被集中起來,靠近前線分班警戒,而在施工的同時,後方往往在射程之內堆壘炮台,對可能發生的戰鬥進行火力支援,這種配置模式很快就讓蒙古軍嚐到了苦頭,因為兵力分散、火力不足等等原因,這些小規模的出擊騷擾往往在很早的時候就被騎兵斥候發現,隨即漢軍鐵騎立即出動迎擊,邊打邊撤,待到敵軍進入己方火力範圍之後再開炮轟擊,致使對方死傷累累卻無法靠近工事一步。

用精銳騎兵去衝擊敵人的堡壘無疑是極端愚蠢的。蒙古軍很快就停止了這種徒勞無益的嚐試,而當漢軍的蠶食陣線推過雲中河之後,準葛爾大軍很快就意識到了目前自己已經陷入了窘境——他們引以為傲的蒙古鐵騎在連綿不絕的堅固工事之前毫無用武之地,而就雙方的火力的對比來看,不論是單兵火銃還是大口徑火炮,相對於漢軍,己方無疑都是大大遜色。

就目前的態勢來看,葛爾丹的被動防禦,消耗敵軍的戰略基本宣告失敗,用遊牧民族的心態來衡量漢族的人力無疑相當可笑,他大大低估了漢軍的耐心和動員能力。所以現在戰場主動權已經基本掌握到了漢軍手中。

雖然在軍事會議上林風大談特談所謂的“持久戰”,但實際上大夥兒都清楚,包括林風在內的漢軍諸將根本不相信葛爾丹會和漢軍在山西打一場拉鋸戰,這種慘烈的消耗戰根本不是他葛爾丹所得打得起的,而且更為可慮的是,就目前的政治形勢來說,林風也不是他的生死大敵,他來山西隻是為了撈一票而不是和漢軍拚命,他的真正的敵人在東蒙古、在呼倫貝爾大草原。

如果林風沒有猜錯的話,準葛爾大軍之所以擺出這麼一副防禦的架勢,隻是為了回複在太原攻城戰中疲憊的軍心士氣,同時等待漢軍出錯罷了。這種被動的姿態隻是一個迷惑敵人的煙幕,他們真正的目的,是在尋求一場有利的決戰。

不過誰也沒有想到,這場大決戰的導火索竟然是遠在太原的於成龍。

自本月上旬漢王特使進入太原之後,偽清山西巡撫於成龍為太原數十萬百姓計,即投降大漢朝廷,而這個投降的唯一條件就是,漢軍必須在近期內趕運一批物資至太原,周濟瀕臨絕境的太原軍民。

不論從哪一個方麵來看,這種要求都是沒有理由拒絕的,所以當於成龍的投降書和巡撫大印抵達播明之後,漢軍的遣往太原的運輸隊便立即啟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