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節(2 / 3)

林風微微沉吟,心下算了算,“現在我軍有共有海陸兩軍,其中陸軍在外有七鎮大將,由北至南,分別是奴爾幹馬英部、寧錦王大海部、宣化趙廣元部、大同趙良棟部、保定孫思克部以及安徽的周球所部和劉栳泗部隊,連同在北京的三個近衛軍,我大漢陸軍一共有十個軍,其中火槍步兵約六萬出頭,炮兵約兩萬餘人,騎兵四萬餘騎,總計十二、三萬餘人;此外,還有兩支海軍艦隊,目前伏波中郎將施琅將軍之第一艦隊已經在天津、營口、葫蘆島、菊花島、旅順等地開港屯兵,連同第二艦隊之楊海生將軍所部,共有大小船隻近兩百餘艘,水兵七千餘人!……”說到這裏,他忍不住笑了笑,對李光地擺了擺手道,“不過海軍恐怕是難得指望的,這個想來你也曉得,這兩年咱們所謂的‘海軍艦隊’都在一門心思做生意,幾百條船聽上去似乎不小,其實能打的也不過幾十艘,其他的都是撈銀子的,而且這裏麵還有不少本來就不是海軍的船,隻是各大財閥看為求庇護,委托船隊隨軍行動罷了!”

海軍的事情李光地當然知道,作為帝國丞相,因為專業分工的關係,他很少過問軍方的事情,不過這裏卻不包括海軍。

目前大漢的“海軍”確實很難把它聯想到軍隊上麵去,這支艦隊除了上次在迎親事件上露過一次臉之後,幾乎就一下銷聲匿跡了,除了台灣方麵之外,各地諸侯甚至漢軍高層內部都有不少人忘記了這支武裝力量的存在,不過作為執掌行政的最高官員,李光地還是清楚的知道這支艦隊的功用,實際上海軍發展到現在,早已成為了漢軍政府的一項支柱產業,在如今全國戰亂的情況下,運河糟運不通、陸上堡壘林立,帝國與南方的商業運輸活動,泰半都是通過海運來進行,所以如今的“大漢海軍”在幾大財閥的銀彈攻勢下,幾乎成為了職業的商業雇傭軍,至今為止,它還從來沒有通過一場戰爭來證明過自己的存在。

林風一想起這件事情就感覺非常搞笑,實際上他本來對海軍一直是極為重視,曾對這支部隊寄予了極大希望,所以在建軍之初,他就頻繁的造訪軍港,不過後來才發現搞海軍還真的是一項大工程,而且決計不是什麼兩年、三年就能夠搞定的事情,而在這個緩慢發展的過程當中,更令他目瞪口呆的是官兵們的變化。

在最早的時候,派去幹海軍的都是漢軍之中最為凶悍的一部分軍人,不過在日益濃厚的商業大背景之下,這些人竟然已經慢慢開始朝商人這個角色轉化,林風曾在檢閱的時候發現,海軍艦隊裏的軍官越來越象商號裏的“掌櫃地”,不少軍人非常熟悉海岸線各地的物價以及特產,一扯到這個上麵人人口沫橫飛頭頭是道,而相對於他們的海戰專業來說似乎並不是很行,對於他們來說,戰艦上裝配的大炮威懾大過實用,在中國海這片地麵上,除了鄭經的台灣艦隊,也沒有那支力量膽敢找他們的麻煩,不少水手和軍官一年到頭根本沒什麼機會開上兩炮,更別說接舷戰之類更高級的玩意了。

林風在很早就發現了自己在海軍建設中犯下的重大失誤,實際上他在潛意識裏給海軍的總綱領來源於《大航海時代》這款遊戲,象經營商會那樣發展海軍,經濟目的一直壓過了軍事目的,雖然他自己也沒有意識到這一點。現在看來,這樣有好處也有壞處,好處就是海軍在短時期內急速膨脹,並且同時給帝國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壞處就是帝國海軍的商業化,對海軍職業化以及國家化極為不利。

在場的大多數大臣都了解這件事情,所以盡管氣氛如此嚴肅,但當林風一說起這支“海軍”來,大臣們都忍不住偷偷發笑。

笑聲稍歇,李光地看了周培公一眼,皺眉道,“臣常聽人道,我大漢總參謀部一直在謀劃民團一事,據官坊流言稱,如今我大漢除了這十數萬正規軍士之外,尚有數十萬民兵,若此事屬實,禦敵豈不是小事?!”

周培公聞言搖頭,對李光地客客氣氣的作了一個揖,“李相誤會了!”他耐心解釋道,“所謂‘民團’一道,乃是自去歲東征之前著手,本意隻是為了防備宵小作亂,警示人心、綏靖地方,故我總參衙門派大批軍官前往各府、州、縣整頓、收編大戶之私兵,時至今日,在冊團丁青壯之數雖有六、七十萬之眾,然其訓練不過農閑之數十日而已,且編伍不整、兵甲不全,農丁愚昧,出鄉數十裏即不辨方向、不明道路、不知官將、不通方言,而用之剿滅本土零散土匪、強盜或可勉強,但若是離鄉背井,異地而戰,其戰力即十去其六矣……”他聳聳肩膀,苦笑道,“李相、諸位大人明鑒——據總參謀部謀劃,民團乃我大漢之副兵,可以監督糧草,可以警戒後方,可以防守城池,卻絕對無力與敵軍之精銳對陣野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