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節(2 / 3)

當林風意識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的時候,漢軍集團內的絕大部分官員將領都已經表了忠心,甚至一些駐紮外地的領軍將領也千裏迢迢快馬傳書,因為路途遙遠的關係,駐守奴爾幹的破虜將軍馬英收到風聲的時候事件已經接近尾聲,急了眼的馬英將軍一時來不及找槍手,幹脆割了血管玩了一份血書,弄了幾個幹巴巴的大字要求主公當皇帝,真是令林風有些啼笑皆非。

老實說就林風本人來看,當不當皇帝很無所謂,實際上這個時候他在北京和皇帝也沒有什麼太大的區別,麵對著這個大勸進風潮,雖然看上去“民心可用”,但自家人知道自家事,他吃了一驚之後就立即明白是什麼回事。

其實自從林風力排眾議傳檄天下之後,漢軍集團內的大部分臣僚就明白這個東西的份量,事實上就儒家經義來說,有權力對天下諸侯發號施令的除了皇帝也再沒有別人,既然漢王當初一定發這個威力巨大的檄文,那就表明他應該早就準備挑戰天下諸侯,問鼎九五大位,所以稍稍聯係一下馬上就作出了“看上去很準”的政治判斷——更令人放心的是,勸進這個東西無論成功與否,那都是有功無過的,而反過來說,當大夥都勸進你不勸進,那基本上就跟自殺沒有兩樣了。

這個時候林風沒打算當皇帝,當然這裏他不想登基倒也不是怕了誰誰誰,事實上自從剁了康熙之後林風就已經看得開了,而且就登基這回事來說,他有把握天下諸侯絕對沒有什麼人出來反對,唯一會表示抗議的那大概隻有吳三桂的大周朝廷,不過抗議歸抗議,這種事情一旦幹了而南周又無法作出什麼有力反應的話,那也隻能默認現實,拖上一段時間之後也隻能回歸於好。

他不想當皇帝隻是覺得眼下的地盤太小,雖然目前漢軍所統治的區域看上去地域遼闊,但其中除了直隸、安徽之外大部分地區都不符合傳統的“中原重地”,遼東地區按照儒家的說法那還隻能叫“化外之地”,所以就這麼當皇帝確實還比較丟臉,就算放到史書上流傳後世,也逃不掉一個“小家子氣”或者“沐猴而冠”的暴發戶名聲,雖然林風本人是絕對不在乎什麼名聲不名聲的,但就這種事情來看,他還是抱著自己的觀點:如果一定要當皇帝的話,那還是等統一黃河流域之後才算是實質意義上的“眾望所歸”。

鑒於如此,經過深思熟慮之後,漢王林風在正月十五的宴會上正式下詔,對自己關於“淡泊名利”的思想進行了坦白,表明自己除了關心黎民百姓之外,對皇帝這個位子沒什麼興趣,不過勸進這種事情一般都是三進三出,所以大臣們按照慣例依舊繼續上表,直至林風花費了老大的口舌,給李光地、周培公、陳夢雷等人反反複複表白之後,才勉強把這個莫明其妙的勸進事件擱置起來。

因為戰爭迫在眉睫,林風不得不把全副身心投入到軍隊建設中來,在新年過後,總參謀部連續頒布了數道升遷命令,在去年的戰爭中表現卓越的官兵得到了嘉獎,蒙古中郎將趙廣元、平遼中郎將王大海、羽林中郎將瑞克?拉歇爾遷中將軍銜,分授蒙古將軍、平遼將軍、羽林將軍將號。

除此之外,林風這段時間也頻頻光顧豐台兵站,視察新軍的訓練情況。這批新兵自從去年初冬入伍以來,至今已經訓練了大約三個多月,就林風的經驗來看,相對以前的兵員來看,這批新兵的素質無疑要強很多,實際上這批新兵大部分在入伍之前就參加過戰爭,火槍部隊基本上就是去年參加遼東戰爭的民兵,經曆過大規模戰爭的考驗,而從奴爾幹、寧錦、綏遠、察哈爾等地征集的騎兵則大都為勇武之士,之前不少人原本就是滿、蒙戰士,原本就是在部落戰爭的戰火中熏陶成長。

在去年年底的時候,駐防奴爾幹的破虜將軍馬英給林風送來了一份大禮。經過幾個月的拉鋸戰,馬英統帥著大漢騎兵第六軍在基本上肅清了整個奴爾幹地區,經曆過大戰考驗的大漢鐵騎驍勇善戰,連續擊敗了盤踞在偏遠地區的各個部族,鐵蹄所向無人可當,在瘋狂的征戰、屠殺下,生活在奴爾幹地區的東蒙古、鄂倫春、錫克等少數民族部落紛紛臣服,根據征服慣例,馬英征調部落酋長、貴人的兒侄和勇武的戰士從軍,不過礙於大漢軍規,這批軍人不能直接補充進他的部隊,於是這幾千強征而來的少數民族騎兵被勒令自帶馬匹幹糧,來北京報道,加入了漢軍的新兵隊伍,被漢軍軍官打散分拆,與漢軍騎兵一起接受軍事訓練和高士奇的“漢族同一論”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