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節(1 / 3)

時值深秋,大風一日寒甚一日,草木俱枯,萬物蟄伏,遼沈大地上征塵滾滾,清、漢兩軍近二十萬人馬拚命地廝殺追逐,自錦州東、沈陽西之間的一片廣闊原野上,大軍滾滾向前,小規模騎兵接哨戰一日發生數十起,雙方都是竭盡全力遏止對方的行軍速度,為己方主力贏得會戰的戰場優勢。

自汪士榮到達中軍帥帳之後,慕天顏就帶領他的參謀軍官團回歸了近衛軍的建製,協助上司羽林中郎將瑞克對付後方的追兵。

這支自沈陽銜尾追至的騎兵部隊其實戰鬥力不是很強,全軍兵力僅八百多人,而且大部分都是四、五十歲的老人和十幾歲的孩子,然而他們所采取的戰術卻也是當真討厭之至。自從漢軍放棄遼陽之後,他們就一直陰魂不散的不停騷擾漢軍的殿後部隊,倚仗熟悉地形,兼之身具輕騎優勢,忽聚忽散,時而射幾支冷箭,時而佯裝大軍衝鋒大肆擂鼓,驚擾、疲憊拚命前進的漢軍,雖然負責後哨的王忠孝上尉屢屢率軍圍剿,斬殺了不少體力不足的老頭兵和娃娃兵,然而不知道是什麼原因,這支追兵戰鬥意誌堅韌異常,盡管損失慘重,卻如同附骨之蛆,依舊不依不饒的墜在後麵。

朝負荷的行軍令漢軍大隊疲憊非常,這一路上林風沿路拋棄軍用物資,衣帽鞋襪、帳篷、損壞的大車、炸膛的大炮,甚至連多餘的軍糧、馬料也被林風下令放棄,幾天的劇烈奔跑下來,全軍掉隊減員竟達數千人之多,自遼陽劫掠而來的各種貴重皮革、衣被、器皿甚至銅錢被扔得漫山遍野,此刻麵對著這種無休無止的騷擾偷襲,士兵們又是憤怒、又是沮喪,而掉隊民兵的慘死更是嚴重影響了軍隊的士氣。如此險峻惡勢,林風對遲遲無功的殿後部隊憤怒到了極點,幾次都想遣使斥責領軍作戰的瑞克將軍,然而在汪士榮的苦苦勸柬下,最終勉強壓抑了下去。

經過數十次交鋒,瑞克的騎兵旅終於摸清了這支清軍的的作戰規律,事實上這類騷擾型的戰術種類也算不上很多,當瑞克中了幾次圈套之後也基本上心中有數,在慕天顏等人的策劃,殿後部隊很快擬定了一個周密的作戰計劃。

當漢軍大隊行至盤錦一帶時,瑞克率領的騎兵旅遠遠的在後方派出了一圈斥候,根據馬蹄印跡的運動方向,終於在大軍側後方找到了清軍的臨時集結地點,然後瑞克隨即大軍出動,在夜幕的掩護下,人銜枚、馬裹嚼,對著己方大軍悄悄的繞了個大圈,對清軍發動了長途奔襲,而因為追擊作戰的原因,清軍部隊體力消耗甚至超過了漢軍,加之幾天以來一直打著順風仗,所以當夜除了在麵對漢軍的方向上派出警戒哨之外,其側後麻痹之極,於是猝不及防之下傷亡慘重,八百餘騎幾乎全軍覆沒,僅僅有主將朗寧帶著幾名親兵趁亂殺出重圍,朝沈陽方向逃走。

消除了潛在威脅的林風部隊行軍速度大大加快,僅僅隻用了兩天就從盤錦趕到了 北寧外圍的狗頭集,其間馬英派出了求援信使一撥接一撥的到達帥營,在這短短的數日之間,馬英所部已經連續與滿蒙聯軍接戰十餘場,而後衛的遊騎戰鬥幾乎從來沒有停止過,自強渡柳河開始,滿蒙精銳就一直咬緊了他的尾巴不肯放鬆,晝夜不眠不休的追殺突擊,而當林風的主力到達北寧外圍時,騎兵第六軍三旅六千鐵騎,現在僅僅隻剩下四千不到,而即使餘下的這批部隊經過十數日的連續作戰之後,亦是傷病滿營疲憊不堪,然而未得林風帥令,馬英也不敢率部全線撤回北寧,隻得勉強掙紮精神,率領殘部與布爾亞格瑪和薩布素在黑山、大虎山一帶穿梭來去,拚死纏戰。

在遼沈戰區,漢軍此刻除了林風的近衛騎兵旅之外,再無其他的騎兵部隊,馬英並非不知,然而求援信使卻依舊一撥一撥的到達,林風明白,馬英已然是山窮水盡,再也支撐不住了。

當先頭部隊進駐北寧城之後,林風批準了這個婉轉了撤退請求,並派遣寧錦都督府的兩旅火槍兵前去接應,直到此刻,漢軍的情形還稍有好轉,然而還遠遠算不上安全——經過數百裏的急行軍之後,林風統帥的近衛軍部隊已經疲憊到了極點,不僅如此,就在此刻,雖然前鋒火槍兵依然進駐北寧,但殿後的民兵和騎兵部隊依然遠在盤錦,數萬人的行軍縱隊連綿百裏,這時到達目的地的,僅僅隻有全軍的五分之一。

幸好寧錦部隊在輜重民夫的配合下大大加強了北寧的城防,這個城市置於錦州與沈陽之間,數十年前曾是大明在關外的重要據點,據說當年明朝袁崇煥所部大將趙率教就曾在此駐守,所以北寧雖隻是一個小縣,但郭小而城高,池窄而水深,而當林風數日前緊急調遣寧錦部隊北上之後,數萬民夫除了日夜不停的加固城防之外,後勤輜重部隊也急速改道,並且於錦州與北寧的官道兩側緊急搶築碉堡和烽火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