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節(1 / 3)

京畿地區的老百姓顯然很多年沒見過這種大規模的行軍了,這裏倒也沒有引發什麼恐懼,當漢軍確立起政權之後所有的老百姓都有了戰爭的覺悟,眼下大漢連韃子皇帝都砍了那麼這場戰爭當然就是不死不休,這一點根本不需要任何人去搞宣傳教育。

實際上當漢軍在進軍的過程中百姓表現得更多的是驚奇,這裏的原因很簡單,因為就目前漢軍的軍服樣式來看,在東方人的眼中的確有點新奇,但從審美的觀點來看還是很漂亮,而且這麼幾千上萬人整整齊齊的的走的確極具觀賞性,所以在一路上許多老百姓都跑到官道兩邊圍觀。

出現了這種情況林風顯然有理由自豪,因為自明、清以來軍隊在廣大人民的心目中一直是一種窮凶極惡的匪幫,而此時此刻他們能有膽子站在路旁邊閱兵當然因為漢軍擁有極好的形象,由此可見林風對於軍隊的軍事建設和政治建設還是做的相當成功的。

這種軍隊正式林風所夢寐以求的軍隊,為此他可謂是想盡了一切辦法,實際上當初組建這支軍隊的時候他就一直在思索,到底要怎麼樣才能組建出一支能征善戰紀律嚴明的軍隊呢?——當然這裏最難的一點是紀律嚴明,對於這一點很多中國文人都在有意無意的誤導群眾,許多文章在形容優秀軍隊的表述中總是在“能征善戰”後麵習慣性的添上“紀律嚴明”,仿佛隻要能打仗就一定紀律好一樣,實際上這兩個問題根本搭不上邊,能打仗和不騷擾老百姓根本是兩回事,而且就曆史實事來看這個觀點恰恰相反,一般能打仗的軍隊大多紀律很爛,所謂“兩頭冒尖”的部隊大概就是這個意思。

所以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林風可謂是煞費腦筋,首先他必須解決的是軍隊的階級成分問題,就曆史經驗和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林風選擇的是依然是平穩的路子,也就是說允許自耕農參軍,或者說把士兵都變成自耕農,從這個時代的社會現狀來看,也就僅僅有這個階級是最為穩定、也最容易控製,而且從各個角度來看,他麼比起所謂的“貧雇農”更適合當職業軍人——當然這裏並不是說那些流民或者無產者打仗不勇敢,這裏的意思是說這批人不容易控製,反抗精神太過強烈、暴力傾向太過嚴重,而且還普遍存在著報複社會的心理,若要以他們為主體組建一支軍隊的話,可能很容易提升戰鬥力,但卻無法短時間落實紀律。所以說這是一種長線投資,很不經濟。

但自耕農不同,這批人的生活比較穩定,一般情況下都有穩定的家庭,而且社會地位也還過得去,所以當把這些人征入軍隊之後很容易用紀律約束——簡單來說,目前的漢軍的軍事懲罰條例是株連製度,也就是說這些士兵在軍隊中犯罪的話,除了自己倒黴之外,他在家鄉的房產、田地也會被沒收,而更可怕的是,他們的父母妻兒也會因此被受到殘酷的刑罰,他的家族就會因為他一個人的原因從一個穩定的社會群體墮落成無家可歸者,除此之外,還有一些侮辱祖墳、從族譜中除名以及從宗族祠堂中扯下靈位等精神懲罰——這種懲罰無疑是相當的慘無人道,不過也是相當有效,因為在當今的中國社會中,如果有這樣的情況發生,那麼這一家人基本上除了自殺沒有別的路可走,而且這種倒黴事也很難在地方上獲取同情,在中國的傳統理念中,後代因為自己的罪孽禍及祖宗那真的是比寡婦偷人更嚴重的罪行,所以估計討飯也難得討。

而這樣的條例對流民來說作用就比較有限,因為這些流民基本上都沒什麼牽掛可言,基本上一人吃飽全家不餓,所謂既然敢造反了那就無所謂祖墳了,一般這種士兵非常容易跑出去打家劫舍,然後大碗酒大塊肉的享受人生,總之能快活一天是一天,同時他們也不怕軍法製裁,橫下心來要死卵朝天,而且更可怕的是這種人也沒什麼歸屬感,誰給奶吃誰就是媽,若真要從嚴治軍難度很大,說不定今天整得狠了明天老子就投敵——這點基本上屬於實踐經驗,當年明朝末期募集的軍隊就是這個樣子,軍官們根本無法整頓軍紀,不是沒有軍法,而是根本不敢行使軍法。

當然除了士兵成分和殘酷的軍事紀律之外,需要幹的事情很多,因為人到底是一種有智慧有思想的東西,不是一種機器,有了製度還需要潤滑劑來運作協調。在軍隊建設的別後,漢軍政府針對人作了大量的工作,除了開展洗腦運動、拚命提高軍人待遇、提高軍人的社會地位以及優待軍屬之外,還在很多細節上下功夫。比如說軍服。

漢軍的軍服改革確實還有一些奇妙的小故事。從建軍到現在,漢軍所配發的軍服可謂風波不斷,因為林大帥的一意孤行,漢軍的軍服最終從傳統的樣子變成現在這個樣子,現在漢軍的軍服在林風看來有點獨特,整個樣式是西洋的製式軍裝與傳統戎裝的一個結合體,領口保持了中山裝的頂頸齊領的樣子,但衣襟卻來了個土洋結合,變成了地道的偏衽漢式,之前林風提出的扣子概念被保持了下來,不過這裏卻非常古怪的根據偏衽走了一條斜線,從脖子上斜斜的延伸到肋下釘肋一排扣子,真是古怪非常,不過古怪歸古怪,從外觀上來看,倒也是還是很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