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節(1 / 3)

當孫思克的信使尚在路上的時候,林風正在處理一件非常之麻煩的事情。

這件事情若說起根源來那可能有很多方麵,但眼下最直接的誘因卻是大批軍官紛紛離隊受訓,因為封鎖消息的緣故,這些軍官忽然奉命返回北京的行動顯得非常古怪,所以最開始的時候軍隊中流傳著許多種版本的流言,除了少數擔心大帥清洗的陰謀論之外,占主流的都是“這些人去北京花差花差”的風言,所以士兵們除了失落之外還多了點嫉妒,本來這件事情總的來說還不算是壞事,因為就這個觀點來看雖然林大帥有點端不平,但好歹也算是很體惜部下,自己過完年了還不忘拉一批手下享受一番,但隨著春耕的到來軍隊裏突然出現了一種另外的呼聲——很多士兵要求休假,他們要求回家幹農活。

據林風所知,在中國的傳統軍事製度裏麵士兵屬於廉價消耗品,絕對是沒有什麼福利享受的,而這個請求在他看來也非常之荒謬——真是開玩笑,漢軍每月發的軍餉相對其他勢力來說最為豐厚,也就是說林風的願望是希望這批士兵能夠成為真正的職業軍人,但這會突然鬧了這麼一出,真的是讓他大吃一驚。

最開始的時候這個呼聲還不算太大,所以同樣缺乏經驗的周培公並沒有上報給林風,很隨意的下達了禁止出營回家的命令,但後來形勢發展的勢頭卻越來越猛烈,北京方麵大大低估了這些士兵串聯的能力,隨著軍營駐地附近的農田紛紛開犁,大同、山海關甚至德州前線的駐軍都發生了一些集體罷操事件,而當隨軍憲兵出麵鎮壓的時候甚至還發生了一些衝突,其火爆的場麵讓各支軍隊的主將都有點不知所措,誰也沒有想到,這幫混蛋竟然會冒著殺頭的危險,以拒絕訓練的方式來申訴自己的權利。

當事情鬧到這種地步的時候,自然沒有誰敢捂下去,這件事情終於攤在了林風的案頭,經過幾大巨頭的緊急會議,這樁事件最終被定性為“軍心不穩”——這種級別僅次於部隊崩潰,於是陳夢雷的特務機關和憲兵部隊立即進入了緊急狀態,奉命在最短的時間內查出真相。

調查經過並不太困難,實際上那些帶頭鬧事的家夥早已希望把自己的願望傳遞上去,這件事情之所以發生,總結起來也就是幾個原因:第一,漢軍的士兵來源過於集中,大都來自京畿地區,鄉音鄉土,所以官兵相互之間非常熟悉,很容易抱成團,第二,漢軍政府對軍隊方麵的過分慷慨,因為前一段時間的軍事勝利和隨後的大擴張,眼下的這批軍人大都立下了大大小小的戰功,因而獲得了土地賞賜,所以當春耕開始的時候,看著別人興致勃勃的耕地,這些人心中貓抓鼠撓般吃不住勁;第三個也是最重要的一個原因,陳夢雷在報告中特別指出,林風現在奉行的製度過分嬌慣軍隊,所以這批不知進退的武夫當然就很自然的得隴望蜀,而這種軍事獨裁製度肯定是弊多利少,如果再不加以控製的話,恐怕這樁事情僅僅隻是一個開始而已。

當報告遞交上去之後漢軍幾大巨頭發生了巨大分歧,就處理意見方麵林風、周培公甚至和李光地、湯斌等爆發了激烈爭吵,深受儒家正統觀念教育的李光地等人主張用激烈的方式嚴厲鎮壓軍隊,這期間引用了不少曆代聖明君主控製軍隊的例子,包括派遣有氣節有風骨、懂得君臣大義的文官前往軍中督師;而林風的意思則截然相反,他認為不妨網開一麵,處理幾個為首的,然後放一些家庭勞力不足的士兵休假。

本來林風的想法也沒有這麼激烈,但後來再周培公有意無意的提醒下,他忽然意識到這或許是文官集團向軍隊進攻的序幕——經過這段時間的發展,漢軍政府的官僚集團得到了長足的發展,現在基本上已經走上了正規,而之前漢軍奉行的政策卻是“軍隊的利益代表一切”,任何行政機構的存在都是在為軍隊服務、為戰爭服務,而其中十幾萬軍屬的優惠照顧更是其中的典型特色,眼下李光地等人的意見當然就是文官集團企圖解脫這種桎梏、甚至企圖影響軍隊的直接表現,他們迫切希望能夠走回“正統王朝”的老路,用傳統的觀念來管理軍隊,讓軍隊馴服體貼的拜倒在文官集團的指導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