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不得、怪不得,林風喃喃道,難怪康熙敢和吳三桂悍然翻臉,之後又連續平台灣打葛爾丹,原來是早做了長期戰爭的準備,真是厲害啊!
“此賜良機予主公啊!”陳夢雷翻身跪倒,大聲頌道,“如此之時,神州無主,群雄並起,逐鹿下,願我主奮進取、一統江山!!!”
“你什麼?!”林風怔了一怔,忽然反應過來,原來此時此刻,曆史早已麵目全非,從康熙死去的那一刻開始,中國就已經進入了群雄爭霸的戰國時代。想到這裏,他眼前一黑,再也站立不住,軟軟的坐倒在乾清宮的大殿上。
一道閃電驟然橫弋,黑蒙蒙的紫禁城刹那間亮了一亮,炸雷轟鳴,狂風嘶卷,乾清宮的大門砰的一聲被猛力吹開,劈啪著開開合合,豆大雨點狂暴的敲擊著屋頂的琉璃瓦,一陣細密的叮咚聲如鳴鼓擊缶般不絕於耳。
耽擱了這麼久,這場醞釀多時的風暴,終於還是來了。
第一章 卒起壟畝 完
請看 第二章 河北風雲起
※ ※ ※ ※ ※ ※ ※ ※ ※ ※ ※ ※ ※ ※ ※ ※
卷尾附注: 1,章名“河北”一詞取古意,並非是指現代的河北省。
,本章部分官職、人名以及清軍建製因為其他原因做了一些改變,若讀者追究,可理解為“蝴蝶效應”。
,本章中出現的部分清軍將領借鑒金庸先生《鹿鼎記》的一些設定,如圖海、施琅、趙良棟、孫思克等人出場的時間地點,以上皆為曆史真實人物,其中所列之人確為康熙朝名將,至於金庸先生杜撰之虛擬人物及故事橋段,筆者絕無抄襲之意。
4,因為情節需要,筆者對文中出現的部分曆史人物進行了修改,如周昌(周培公)、李光地、陳夢雷等人的年齡及生平經曆。
5,本書出現的康熙朝火繩槍取材於曆史真實事件(可見《清史稿?世祖本紀》),文中把抬槍歸入火炮類(當時抬槍規格不一,但就兵器性能來看,筆者個人認為在當時戰爭的兵器使用中,大部分可以列為型霰彈火炮),所以火炮數量出入較大,其科技水平暫時並無任何篡改提高。另:燧槍技術在明末就已出現並載入書籍,中國可自行研製造,當時也曾有軍隊少量裝備;本章火槍中的膛線是指直線膛線,自明朝中葉由土爾其傳入並列裝明軍北京三大營(可見《明史》),不需要車床等工具加工,手工作坊即可完成,這裏與現代提及的螺旋膛線相區別。
6,本書開頭部分,即主角率軍偷襲北京的行動,屬於筆者個人臆想,借用部分曆史資料虛構,無任何推敲討論的價值,請勿以此攻擊作者。這裏列出部分資料作為本書部分硬件參考。
清朝康熙年間,八旗軍實際兵員(不包括蒙古仆從軍)大概為16萬人左右,分為京營和駐防兩部分,在正常的情況下,北京及其周邊地區的駐軍應在6-8萬人左右,但三藩之亂時,因為三藩軍隊擴張極為迅,康熙非常大膽的派遣北方軍隊南下,北京附近的駐軍被大量抽空,後來隨著戰爭的展,康熙對戰局的判斷又出現了嚴重失誤,***的突然叛亂打亂了康熙對戰局的布置,為了穩定全局,又不得不再次從北方抽調部隊增援陝甘綠營,此時北京的防禦已經極度空虛,然而就在此關鍵時刻,綏遠察哈爾部落趁機叛亂,威脅北京——請注意,滿清與明朝不同,她是沒有設立長城防線的,其大同、宣府也沒有進行重點防禦,也就是,綏遠的蒙古騎兵可以很直接的殺至北京。在這樣極度危險的情況下,康熙帝挖空心思搜刮兵源,甚至連奴仆也不放過,勉強再次從北京地區擠壓出一支部隊,由此可見形勢之險惡。
我們現在在熒屏上或者正史內所見的康熙形象非常威武英明,實際上這是不正確的,在戰爭初期和中期,他犯了很多錯誤,而且是一些非常致命的錯誤——可以想象,康熙當年才二十多歲而且沒有任何軍事經驗,而他敵人卻都是百戰名將,如果真的象曆史上的那樣,從一開始就步步領先毫無紕漏,那的確是件不可思議的事情。
當時一個事件可以旁證北京的真實情形,據《清史稿》記載,一個叫楊起隆的民間人士(估計是黑社會老大之類),居然敢在京城裏動叛亂,企圖用一些地痞流氓控製北京,雖然被鎮壓下去了,但楊起隆敢於采取這樣的軍事行動,就已經從側麵證明了北京當時的防禦能力。
滿清政權在那個時間段之內,處境之艱難、防務之空虛以及精神之緊張,都是我們現代人無法想象的,金庸先生所著《鹿鼎記》中,順治出家後對康熙交代,若是戰爭不利,八旗應該迅撤退回遼東——這是有依據的,因為當時八旗的總兵力堪堪十六、七萬,很多人都沒有信心在中原內地進行長期戰爭。後人以康熙為滿清“聖祖”,確實名下無虛,正是在他的領導下,滿人才徹底的征服了漢族,從此死心塌地的當奴才。其守業之艱,尤勝開創,是為聖祖。
從文字資料來分析,清朝留下的史書相對與其他朝來是最不可信的,而官方政策對文化的迫害也是空前的。北洋政府主持編纂的《清史稿》稍微好一點,但編撰主持者趙爾巽立場不對,對這段曆史也很含糊。
本書中虛構的軍事行動,就是針對當時的這一情形——這是一個非常短暫的曆史瞬間,即:圖海率領京城最後一支機動部隊出征綏遠,會同臣服清朝的蒙古盟軍撲滅察哈爾叛亂,康熙及兵部大臣擬以-個月時間完成戰役(在曆史上也完成了),隨後立即回防京畿鞏固防務。書中主角所抓住的,就是這一個短暫的時間段,不過就軍事角度而言,即使北京如描敘中的那樣空虛,除了海路運輸以及登6方麵的困難之外,僅以主角所統帥的那支軍隊的素質,也是無法完成這一戰術任務的,到底京畿地區人煙稠密,一支5人的部隊想要進行秘密偷襲,確實太難,北京若得到消息,隻要依托城牆驅趕老百姓上城防守,在沒有輔助器械的情況下,也是沒什麼機會迅破城的。
其實當時能有能力起這次作戰的,應該隻有台灣鄭經,也隻有台灣艦隊有能力提供兩棲作戰的支持,若當時鄭經不斤斤計較福建那一點點彈丸之地,抽出一支15-人的6戰隊登6京畿,恐怕後世也沒有什麼鳥人敢高唱再活幾百年了,可惜鄭成功英年早逝,子孫守戶有餘、進取不足,這不能不是一個巨大的曆史遺憾。
作為一本架空類玄幻,筆者認為這一類情節無須太過研討推敲,作者所能做的,隻是在曆史上找出這個可能性的存在,然後予以利用,使用文學手段在大體上能夠通過即可,如在書中坐船用輸送奴隸的方法、上岸後作清軍打扮進行偽裝欺騙、利用運水太監炸門破城等等,這是符合邏輯以及一般人的思維規律的,是可以為人所接受的。就象黃易先生《大唐雙龍傳》寇仲之於粱都(當然筆者是萬萬沒有資格與黃大師相比較的,這裏僅僅隻是舉例比喻而已)。
另外明一點,隻要掌握城防中樞,5人的部隊是足夠控製北京的,其實在消滅抵抗力量之後,1千至1千5百人就足夠維持基本秩序了,雖然這個城市人口近百萬。
之所以費這麼大勁寫這麼多文字進行明,主要是怕一些書友鑽牛角尖,筆者在此重申,本書為架空玄幻,內容純屬個人想像虛構,不歡迎任何挑釁,也不參與任何辯論。
理想年代 於
第二章結稿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