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春園始建於乾隆十年(1745年)前後,於1751年正式設置管園總領時,園中路和四路各主要景區已基本建成,諸如澹懷堂、含經堂、玉玲瓏館、思永齋、海嶽開襟、得全閣、流香渚、法慧寺、寶相寺、愛山樓、轉湘帆、叢芳謝等。其後又相繼建成茜園和小有天園。而該園東部諸景(映清齋、如園、鑒園、獅子林),是乾隆三十一年至三十七年大規模增建的,包括西洋樓景區,長春園共占地一千畝,懸掛匾額的園林建築約為200座。
綺春園原為怡親王允樣的賜邸,約於康熙末年始建,後曾改賜大學士傅恒,至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正式歸入禦園,定名綺春園。那時的範圍尚不包括其西北部。嘉慶四年和十六年,該園的西部又先後並進來兩處賜園,一是成親王的西爽村,一是莊敬和碩公主的含暉園,經大規模修繕和改建、增建後,該園始具千畝規模,成為清帝園居的主要園林之一。至此,圓明三園處於全盛時期。嘉慶先有“綺春園三十景”詩,後又陸續新成20多景,當時比較著名的園林景群有敷春堂、清夏齋、涵秋館、生冬室、四宜書屋、春澤齋、鳳麟洲、蔚藻堂、中和堂、鑒碧亭、竹林院、喜雨山房、煙雨樓、含暉樓、澄心堂、暢和堂、湛清軒、招涼榭、淩虛亭等近30處。懸掛匾額的園林建築有百餘座。綺春園宮門建成於嘉慶十四年(1809年),因它比圓明園大宮門和長春園二宮門晚建半個多世紀,亦稱“新宮門”,一直沿用至今。自道光初年起,該園東路的敷春堂一帶經改建後,作為奉養皇太後的地方,但園西路諸景,仍一直是道光、鹹豐皇帝的園居範圍。
圓明園的園林造景多以水為主題,因水成趣,其中不少是直接吸取江南著名水景的意趣。圓明園後湖景區,環繞後湖構築九個小島,是全國疆域《禹貢》“九洲”之象征。各個島上建置的小園或風景群既各有特色,又彼此相借成景。北岸的上下天光,頗有登嶽陽樓一覽洞庭湖之勝慨。兩岸的坦坦蕩蕩酷似杭州花港觀魚,俗稱金魚池,“鑿池為魚樂國,池周舍下,錦鱗數千頭”。圓明園北部的水木明瑟,用西式水法引水入室,轉動風扇,“林瑟瑟,水冷冷,溪風群籟動,山島一聲鳴。乾隆皇帝喜歡在此消暑。長春園西湖中的海嶽開襟,在白玉石圓形巨台上建有三層廟宇,遠遠望去好似海市蜃樓一般。
福海之中的蓬島瑤台,取材於神話中的蓬萊仙島,原名蓬萊洲。雍正皇帝讓工匠在圓明園的東湖之中用嶙峋巨石堆砌成大小三島,象征傳說中的蓬萊、瀛洲、方丈“三仙山”,島上建有殿閣亭台。在福海四岸另外還建有10多處園林佳景。福海東西、南北各寬五六百米,加上四周小水域,共約35公頃,相當於北海公園的水麵。這裏水麵開闊,景色秀麗,每於端午佳節,在此舉行大型龍舟競渡活動。八月十五夜,清帝於此觀賞河燈;冬日結冰後,皇帝乘坐冰床在福海賞遊。福海實際上是圓明園的水上娛樂中心。
圓明園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大量仿建了全國各地特別是江南的許多名園勝景。乾隆皇帝弘曆曾經六次南巡江浙,多次西巡五台,東巡岱嶽,巡遊熱河、盛京和盤山等地,每至一地,凡他所中意的名山勝水、名園勝景,就讓隨行畫師摹繪成圖,回京後在園內仿建。據不完全統計,圓明園的直接摹本不下四五十處。杭州西湖10景,連名稱也一字不改地在園內全部仿建。圓明園的西峰秀色是雍正、乾隆二帝每於七月初七,設七夕巧筵的地方。這裏可遠借西山景色,河西岸有一組疊山,鬆巒峻峙,山澗之中瀑布飛流急下。在此近視仰視有如廬山的峻峙氣勢,取名叫“小匡廬”。坐石臨流,仿自紹興會稽山陰之蘭亭,建於雍正朝,俗稱流杯亭。圓明園的這座蘭亭,奇石峭列,激流分注,建有三開間的重簷敞亭。乾隆四十四年,收集到曆代書法名家“蘭亭序”帖6件,再加上大學士於敏中和乾隆皇帝自己的手跡,合為“蘭亭八柱冊”。乾隆皇帝讓把此亭改建為八方,並換成石柱,每柱刻一帖,這就是著名的圓明園蘭亭八柱。廊然大公,後來也總稱雙鶴齋,仿照盤山靜寄山莊的雲林石室的山石,疊石而成。嘉慶詩讚雙鶴齋:“結構年深仿惠山,明園寄暢境幽閑。曲蹊峭茜鬆尤茂,小洞崎嶇石不頑”。武陵春色摹寫的是陶淵明《桃花源記》的藝術意境,它建自康熙末年,雍正朝稱桃花塢,曾是乾隆皇帝讀書的地方,號稱有山桃萬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