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酒言歡結兄弟(2 / 2)

三人聽了十分的歡喜,說道:隻是不知這桑麻和千本是咋個就引得哥哥便結識了他二人呢?

大怪說道:我有一年同了父母曾到衡陽的城外,那裏有一個村子叫做棉花村,一天,我於無心之間獨自走進了去,就看見了有一群人,非僧也非道,卻都是儒冠儒服,束帶履鞋,手中不息氣的吹打著諸般的樂器,都是世人罕見哩!口中還不停念著的也是罕聞啦!隻見他們在街上如此行走了一會兒後,方才走進了一戶人家的屋裏去,我見這場麵卻是很奇異,遂便跟隨著他們走了進去,就看見那堂中供著一尊的不是三清,也不是佛祖,卻是一個白須的老者執圭端拱,麵前擺列著三牲五鼎,豆食菜羹,旁邊停著一具棺木以及祖先的神位,隻見這些人向著那白須老者一齊長跪著,手中各拿了一本經典開始念誦了起來,我看了這場麵後,就曉得了這家人戶是死了父母哩!可能是手中一時淡薄,請不起僧道,便去找尋了幾個會識字的酸丁來,學著僧道們的樣子念誦著經典,以超度先亡,誰知聽他們念著的並不是啥子經典,卻念誦的是一部四書,我那時聽了後,心中隻是暗笑不住,當見他們念誦到宗廟時,他們便就到祖先處去追悼,當念誦到禮樂時,他們便鼓動起腮幫子吹打起樂器來,一時,就見撫琴的撫琴,鼓瑟的鼓瑟,擊磬的擊磬,舞八佾的舞八佾,但見孝子有時在忙著獻觴,有時在忙著哀慘,到了後來那最好看最好聽的就是讚鄉黨和歎顏回,然後,又學習孔夫子的許多威儀和禮貌,我在旁邊見了這些迂迂腐腐的過場,心中隻是忍笑不住,直等到他們都歇息時,我便走上前去問他們,世人死去後,都會因恐在生所造的諸惡孽,要請僧道念誦經典,以減罪超生,不受地獄之苦,但今天咋個看見列位卻是念誦著四書呢?難道這也可以減罪超生,不受地獄之苦麼?那些人見我如此問他們,便也都恭恭敬敬的忙請我坐了下來,說道,不讀詩書,所以,你就不曉得也!我們今天就告訴你吧!這儒是在佛之先哩!佛乃儒之後啦!儒言仁義,佛說慈悲,所謂仁義便就是慈悲,而慈悲便也是仁義啊!現今人不願言仁義,故此,都去抱佛腳,便立佛教說慈悲呐!儒有四書,佛有經典,因此,學儒能成佛而為君子儒,學佛卻不能為君子而隻為小人儒也!儒則無偏無黨,佛則卻有黨有偏,並且,無忠君,絕天恩,棄恩愛,少弟敬,缺朋情,好拜別人為父兄,尋他人為父子,更有不可言者,這等人居然還一心要求來世享富貴,受榮華,還想要癡想成佛嗬!卻不知佛就在心頭,佛就是儒成啊!就是這些經典,原本也就是由前人聚精會神做下來的啦!也就如這四書一樣,是一心要叫人學做好人哩!一旦做了壞人便是要蹈王法受罪在地獄的呀!但如若讀熟了這部四書的人,便就能忠,能孝,能友,能弟,能受育啦!出則可為公卿,享榮華受富貴,留下好名聲,行了仁政,死後便就是成神成道呐!就如成佛一般嘍!就算並不富貴,並不榮華,但如若明白了這部四書,存心聖賢,便可以免身辱少禍患哩!這可是一部絕大的勸勉世人的經典啊!所以,我們這棉花村的樂道居人,一到臨危之時,遂就趕緊將這四書念誦與他聽著,直至死後喪服中,也都要來繼續念誦,以使他的靈心不昧,保佑他來生,大而為聖為賢,便就是成神成佛呐!小而為卿為相,故此,人人讀書,家家保佑,養的兒孫不是在朝為官,便就是當今的才士哩!我當時聽明白了後,遂就立即辭謝了岀來,因而,就遇上了千本,這千本是一個抱負的奇才,口若懸河,江湖人都稱他是廣見識,他見當今宋室君昏臣佞,便就避隱在家中,與我八拜為交,咱二人經常一起談一些時事,十分暗合,並訂約要來犀牛樹看我,但隻是至今還尚未見他來到啦!還有那漢陽的桑麻,卻也是一個胸存仁俠之士,他還對我說,他城中還有一位英雄,叫做居軻,卻不曾會過哩!

三人聚精會神地聽了後,心中都是十分的快活,大家又暢飲了多時,方才罷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