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伊索的寓言(1 / 1)

提起伊索,也許熟悉的人不多,但提起《農夫和蛇》、《狼和小羊》、《龜兔賽跑》等,大家就不陌生了。

《農夫和蛇》的故事家喻戶曉:農夫在路上碰到一條凍僵的蛇,他可憐蛇,就把它揀起來放在懷裏。蛇溫暖過來後,竟忘恩負義地咬死了救命恩人。農夫臨終時悔恨地說:“我可憐了惡人,死有應得。”這則故事說明人們對待惡人決不能心懷憐憫,心慈手軟。

《龜兔賽跑》也是我們所熟悉的一則寓言故事:烏龜與兔子比賽誰跑得快。兔子自恃“武藝高強”,認為十拿九穩能贏,竟狂妄地在半路上躺在一棵大樹上睡起覺來,結果睡過了頭,輸給了烏龜。烏龜雖然爬得慢,但能持之以恒地向前跑,最終獲得勝利。這個故事向人們揭示了“驕兵必敗”、“勤可補拙”等道理。

這是《伊索寓言》中的兩個小故事。在這部寓言故事集中,像這樣膾炙人口的故事有三四百個。

伊索本是古希臘的一個奴隸,他生活的時代正是古希臘奴隸製城邦的形成時期。那個時代,奴隸主為非做歹,奴隸和下層平民備受欺淩。奴隸和下層平民對奴隸主貴族的專製並不是逆來順受的。他們把寓言當作武器,向奴隸主做鬥爭。在眾多的奴隸出身的寓言作家中,伊索是最有代表性的一位。他以他的才智受到主人的賞識,並獲得了人身自由,被允許可以四處遊曆。廣博的見識加上豐富的才學使伊索創作出一個又一個精彩而又耐人尋味的小故事。後來被人改編整理,編纂成集。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寓言故事集。

其實,今天所流傳的《伊索寓言》並非伊索一人所作,而是古希臘寓言的彙編,是長期以來古希臘人民的集體創作,個別篇章還可能來源於亞洲和非洲。

《伊索寓言》裏的小故事主要反映的是受欺淩的下層平民和奴隸的鬥爭經驗和生活教訓。寓言通過描寫動物之間的關係來表現當時的社會關係,主要是壓迫者和被壓迫者之間的不平等關係。寓言作者譴責社會上人壓迫人的不合理現象,號召受欺淩的人團結起來同惡人進行鬥爭。寓言凝聚了當時勞動人民的智慧,總結了他們的種種生活經驗,表達了他們對社會和自然界的看法。如《狗和公雞與狐狸》告訴人們要善於運用智慧,戰勝敵人。在《獅子與鹿》、《捕鳥人與冠雀》、《兩個鍋》等故事裏,揭露了當政權掌握在貪婪殘暴的統治者手中時,貧苦的人就不可能平安地生活下去。《狼與小羊》揭示了統治者為了壓迫人民是不愁沒有借口的。《伊索寓言》中有些故事還總結了古代希臘勞動人民的生活和鬥爭經驗;其中有的長期被後人引用,成了人們熟知的典故,如《狐狸與葡萄》、《烏鴉與狐狸》等等。

伊索創作的寓言故事中把奴隸主比為獅子、毒蛇,揭露了他們的殘暴,同時又鼓勵人民團結起來,向奴隸主作鬥爭。因此,奴隸主對伊索恨之入骨,千方百計想殺害他。公元前560年的一天,伊索被奴隸主押到愛琴海邊的一塊高聳的岩石上。在生命的最後一刻,伊索從容不屈。終於伊索被推下了山岩。

伊索在世時,他的寓言就在人民中間以口頭文學的形式廣為流傳,但當時並未編成書。後來經過多次彙集和改寫,就成了今天我們看到的《伊索寓言》共360篇。《伊索寓言》的內容極為豐富,大多采用擬人化的手法,用一個簡短的動物故事來說明一個道理,賦予各種動植物及無生物以人的思想、性格和語言,讓它們像人一樣思考、運動和交談,從而構成一個活生生的世界。它那淺顯易懂的道理不僅是向孩子們灌輸善惡美醜觀念的啟蒙教材,也是成年人愛不釋手的言行準則。我國語言大師錢鍾書先生曾說它“雖是一本小孩子的讀物,看了愈覺得我們是成人了,已超出了那些幼稚的見解”。

作為一本生活的教科書,《伊索寓言》對後世的影響是相當大的。它為後來的歐洲寓言創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17世紀法國人拉·封丹和19世紀初俄國人克雷洛夫的寓言創作,都深受《伊索寓言》的啟發和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