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回中(2 / 3)

明穆宗慶隆2年(1568年),武夷山到了采茶季節,大明朝廷抗擊倭寇的大軍,浩浩蕩蕩的從此路過,前去剿滅倭寇。將軍愛民如子,紀律嚴明,士兵驍勇善戰,他們體察民情,並不擾民。

秋毫無犯的大軍,晚上要在桐木村廟灣野外安營紮寨,將軍怕驚擾了農民,沒有立即進村,大軍就駐紮在三裏外的樹林裏,派出先頭部隊溝通安撫。大軍多是北方人,語言不通,互相無法理解對方的意思。先頭部隊首領著急了,說話聲大了,當地茶農非常害怕。

茶農們未曾見過如此多的軍隊,心神大亂,六神無主的他們倉皇出逃,進山躲避兵災。茶農們隻顧逃命,不少人家當天采摘的茶青,還沒有來得及製作成茶葉,隻得忍痛留在家裏。

第二天官兵離開村子前去剿滅倭寇,大軍全部出征了,茶農們這才回到家。一進門就聞到奇異的氣味,發現茶已經發酵。茶農失去了賴以生存的茶葉,日子怎麼過?可憐的茶農們抱頭痛哭,一籌莫展。村子的長者覺得與其讓茶葉壞掉,還不如想點補救的辦法。年老的茶農為了挽回損失,試著以當地馬尾鬆幹柴為燃料,進行炭焙烘幹,增加一些特殊的工序,以最大程度地保證茶葉成份。

茶葉製成了,茶農們心裏很不踏實,忐忑不安地將加工的茶葉運往鎮上銷售,生怕遭到喝茶人的斥責。然而,他們怎麼也沒有想到,萬般無奈下無心製作的茶葉,奇跡發生了。茶客們衝泡後香氣四溢,品嚐後一起叫好,深受茶客的喜愛,所帶茶葉銷售一空,價格不菲,原本一場災難,卻逢凶化吉,讓茶農們度過了危機。

新的茶品出現,茶客們非常歡迎,接下來訂單逐年增多,整個桐木地區全力生產此類紅茶,才可勉強滿足市場的需求,也使得桐木遠近聞名,正山小種也成為聞名中外的著名紅茶。

他們一起品茶後,夏宇彥就喜歡上了正山小種,與江元勳成為莫逆之交。

幾天前,涇渭市有人去福建出差,夏宇彥給老朋友捎去二斤邠州幹製大晉棗。老江很高興,讓來人帶回半斤正山小種。經信總公司忙於“三講”、應付職工建房忙得他焦頭爛額,沒顧得上品嚐。此刻,他為自己的計謀得逞深感欣慰,擺出茶海,悠然自得地展現自己的茶道技藝,悠閑地品起功夫好茶。

啊!真香。老朋友,這功夫茶我要好好享受了,謝謝你的好意。於是,沉浸在自己的傑作中。夏宇彥得意的想道:你們爭吧、吵吧、鬧吧、罵吧。如果否決了集資建房,豈不更好。我們班子成員可是費盡心機為你們找地皮,準備蓋新房。你們不領情也就罷了,傳了多少流言蜚語,還說那麼多難聽話幹什麼?更有人日娘叫老子的罵,想到這些老子就生氣。老子也是50多歲的人了,父母已經過世,你們罵他們是要遭罪的。

你們不要囂張,別看現在鬧得歡,到時候有你們哭的。我規定的時間一到,嘿嘿,你們不在圖紙上簽字,可別怪我不客氣了,不蓋房子責任在你們,誰也怨不得我。如果有人再對我不恭,那就別怪我的手段了。

老夏來經信總公司嘔心瀝血多年,給你發了那麼多的錢,沒有功勞也有苦勞,你們不感激我,卻與我做對,這是不能容忍的。告訴你們,論起搞鬥爭,哈哈,你們還是嫩了點。從社教運動開始,經曆文化dgm熔爐的考驗,參與改革開放、度過八九動亂,我沒經過什麼?那一次不是化險為夷?你們那點小伎倆,在我豐富的政治鬥爭麵前微不足道。你們想整我,哈哈,能力夠嗎?

俗話道,為官一任,福蔭一方。掌管一個家庭都想幹好,當局長誰不想幹大事那是假的。

想當年,你們按我的設計,鬧起事來弄走隋世鑫。組織上又派來新局長,我改變思路,輔佐他當了人大副主任。他投桃報李,提議組織讓我擔任局長。我不是混日子的人,總想幹出一點令人讚頌的事,青史上留個好名。從擔任副局長開始,我就注意收集大家的意見,也知道大家對多年不提拔幹部怨言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