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2)(3 / 3)

安帝東巡歸來,將到京都,樊豐等人急忙去迎接,偽稱還宮必須等待吉時,請安帝先到太學休息,並乘機密奏安帝說:“太尉楊震,袒護趙騰,前次因為陛下沒有采納他的意見,他心懷怨恨,意圖構逆,所以上天出現星變,請陛下先行收逮楊震,方可入宮。”安帝不肯相信,對樊豐說:“楊震是名士,難道也這樣不守法嗎?”樊豐應聲答道:“楊震是鄧騭故吏,鄧氏既亡,免不得生有異心。”安帝這才愕然點頭。安帝的車駕一到太學,便連夜派遣使者收去楊震的太尉印綬,免去楊震的官職。楊震沒有防備,被宦官先告一狀,此時懊悔也已無益,就交出印綬,閉門韜晦,謝絕賓客往來。樊豐等人繼續使壞,請大將軍耿寶再奏楊震不服罪,仍然懷有怨恨。於是,安帝下詔遣楊震回歸弘農郡故裏。楊震奉詔就行,走到洛陽城西的夕陽亭,慨然地對諸子門人說:“人生本有一死,死不得所,也是士人常事。我蒙聖恩久居宰輔,痛恨奸臣狡猾而不能誅殺,深惡嬖女傾亂朝廷而不能禁止,還有什麼麵目再見日月?我死後可用雜木為棺,裁粗布以蓋掩形體,不必歸就墓地,添設祭祠了!”說罷,便飲毒酒而死,享年七十餘歲。

楊震死後,樊豐等宦官還不罷休;密囑弘農郡太守移良,派官吏到陝縣阻止辦理楊震的喪事,不準楊震的棺柩歸葬,並命令楊震的幾個兒子充當苦役,在驛道上傳送郵件。過路人得知冤情,都為他們流淚。

一年後,順帝即位,樊豐等人被誅死。楊震的門生虞放、陳翼追憶恩師,到宮追訟楊震冤案。朝廷稱讚楊震的忠誠,下詔征召楊震的兒子楊牧、楊秉為郎,賜錢百萬,將楊震的遺柩以禮改葬於華陰潼亭,遠近親友,都來參加葬禮,據《後漢書>記載,會葬前的十多天,有高約丈餘的大鳥,飛集柩前,俯仰悲鳴,淚下濕地,到安葬完畢才飛離。眾人都驚歎不已。朝廷也感到楊震冤枉,就用詔書為他平反昭雪。當時,有人立了一個大石鳥像於楊震墓前,以作紀念。

點評:

衡量人生的標準看其是否有意義,而不是看其有多長。為了謀取將來的美好而犧牲了的人,都會成為一尊美妙的雕像,受到後人的敬仰和膜拜。

7.居功自傲,非全身之道

侯安都是始興郡(今廣東韶關)人,其家為始興名門望族。侯景之亂時,始興太守陳霸先招集當地豪傑之士起兵勤王,侯安都帶三千兵甲,隨陳霸先北上,在討平侯景叛亂,消滅王僧辯及其殘餘勢力以及打退北齊進攻的戰鬥中,立有大功,是陳朝的開國元勳,陳霸先的心腹大將。

永定三年夏天,陳霸先病逝。當時陳朝政局很不穩固,外有北齊、北周的進攻,內有割據勢力的飛揚跋扈,太子陳昌被北周扣押在長安無法回來繼位,宿將重臣皆帶兵在外抵禦強敵,章皇後召中領軍杜棱、中書侍郎蔡景曆商議,決定暫不發喪,把陳霸先的侄子臨川王陳蓓從南皖前線召回,主持朝政。以待太子陳昌回來繼位。當時侯安都率軍在南皖,便隨陳蓓一起到建康。在朝臣會議上,侯安都要陳蓓繼皇帝位。陳蓓謙讓不敢當,皇後想等北周放還陳昌,不肯下令,群臣猶豫不決。侯安都按捺不住,大聲喝道:“今四方未定,不以因遠慮而忘近憂。臨川王有大功於天下,我們應當立他為皇帝,有敢反對者斬。”他提劍上殿,強迫皇後交出玉璽,擁立陳蓓。侯安都因擁戴之功被封為司空,兼南徐州刺史。

再說北周得到陳霸先死訊,便放還了陳昌,隻是因為王琳割據勢力占據長江中遊,陳昌無法回建康。陳文帝陳蓓繼位後,派太尉侯填、司空侯安都率兵消滅了王琳割據勢力,長江交通順暢了。陳昌坐船啟程回建康,並致書陳蓓。陳蓓得信悶悶不樂,召侯安都說:“太子就要到了,須給我找一個地方作養老之地了。”侯安都說:“自古哪有被代天子。臣雖愚,也不敢聽到這樣的詔令。”他自告奮勇地要求去迎接陳昌,途中,殺陳昌,謊稱是溺水而死。侯安都又被加官晉爵,成了朝廷中說一不二的人物,群臣無敢與之爭雄者。

侯安都自以為是開國元勳,又有擁立陳文帝之功,行為開始不加約束。他常聚集文臣武士,騎馬射箭,吟詩賦詞,府內常有上千人。他部下將帥不遵守法度,宮府要收捕,他們便逃人侯安都府內。他對陳文帝的態度也很隨便,忘記了君臣之義,每有表文啟奏,封好了,又拆開,加上幾句話,稱“又啟某事”。侍宴時,常喝得酩酊大醉,東倒西歪,失去了對皇帝應有的恭敬。一次祭祀時,他對陳文帝說:“和做臨川王時比如何?”言下之意是說,沒有他侯安都,你還在做臨川王呢!陳文帝不答理他,他再三問,陳文帝勉強答道:“做皇帝雖是天命,當然也有你的功勞。”祭祀活動結束後,侯安都又帶妻妾到禦堂宴飲,自己坐在禦座上,賓客居群臣之位。陳文帝知道了,心中不悅。一次宮殿失火,侯安都率將士帶著兵器入殿救火,犯了不可帶兵器人殿的禁忌,陳文帝非常氣憤,暗中加強對侯安都的防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