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2)(2 / 3)

劉麟不僅對工部財物管理嚴格,對其他部門到工部支領財物也審查得很嚴格。有一次,錦衣衛指揮駱安提出侍衛軍的衣履不夠,要以紅盔軍的規格請朝廷發放衣履。紅盔軍是朝廷的儀仗部隊,衣著向來比較講究。劉麟認為侍衛軍雖然也是一支特殊部隊,但完全比照紅盔軍的規格,是不妥當的。官司打到明世宗那裏,明世宗覺得劉麟有道理,於是改為朝廷撥少量的款項,由侍衛軍自製衣履。以後每五年撥一次款,節約了朝廷不少開支。

劉麟還上疏給明世宗,提出國家節約財政開支的十四條建議,革除內府諸監局冒領侵吞的弊端。明世宗很讚賞劉麟的建議,讓內府各部門一一執行。不過,這一來內官們卻恨透了劉麟。

不久,明世宗采納諫官的意見,停止中外雜派工役。劉麟便發牒文將浙江、蘇州、鬆江等地的織造也都停止了。劉麟疏忽的是,江南織造中有一小部分是專門為皇帝後妃們提供袍服的。於是,內官劉勳見有機可乘,便在明世宗麵前告了劉麟一狀。節儉節到皇帝頭上,這還了得,於是乎,劉麟便被革職還鄉。

戶部尚書梁材的命運同劉麟有相似之處。梁材砥節守公如一日,明世宗一向很看重他。逢到考察京官,命梁材主持;逢到有重大案件難審理,又命梁材兼掌刑部事。明世宗曾感歎地說:“如果有十二個像梁材這樣有能力的尚書,我可以無憂天下了。”

當時京城大興土木,調役外衛班軍四萬六千人。武定侯郭勳以班軍實際人數不足,要求朝廷撥銀兩另外雇役民夫。梁材堅持不撥款,郭勳大為氣憤,便向明世宗告狀。梁材辯道:“京師班軍實有四萬餘人,已經足夠了,不必再雇役民夫消耗國庫。”明世宗對梁材節約開支的做法頗為讚賞,所以沒有同意郭勳的要求。

郭勳十分氣憤,便翻出過去的老帳,向明世宗告狀,說梁材向來不按規矩辦事,隨意“變亂舊章”。原來,幾年前,明世宗因為崇尚道教,常常請道士設壇齋醮,需用大量龍涎香,而龍涎香是貴重物品,梁材為節約開支,常常以購置不到為由,隻偶爾提供一部分,所以當時明世宗為此一直很不高興。現在郭勳翻出舊帳,明世宗便想到龍涎香的事,果然大怒,於是,以梁材“沽節儉之名而誤事”的罪名,撤了梁材戶部尚書的官職。

所以封建社會裏,皇帝雖然經常表彰節儉理財,但是一旦理財理到皇帝頭上,理財者就沒有好下場了。

點評:

辦任何事情都要“因事製宜”,都要把握一個適當的尺度,千萬不可做得太過,正所謂“過猶不及”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6.關西名士,飲鴆而死

東漢延光二年,楊震代劉愷為太尉。一天,漢安帝的舅舅、大鴻臚(官名)耿寶來到楊震家裏。他是特地為宦官中常侍李閏的哥哥來說情的,托楊震給予錄用。楊震不肯相從。耿寶一再往候,對楊震說:“李常侍為國家所重用,欲令公錄用他的哥哥,實際上皇上也已經允許,我隻是轉達皇上的旨意,罷了!”楊震嚴聲正色地說道:“如朝延欲令三府錄用,應先下尚書令,今日隻憑私囑,老臣實難從命!”楊震定意拒絕,耿寶隻得懷恨而去。過了不久,皇後的哥哥執金吾閻顯也向楊震有所薦托,他又斬釘截鐵地拒絕了。司空劉授得到風聲,為了討好貴戚,沒等請托,便錄用了李閏的哥哥和閻顯的私親,並在旬日之內加以提拔。楊震對此事非常抱怨,但也沒有辦法。

此時,皇上下詔為他的乳母王聖建造宅第,當然是大興工役土木。中常侍樊豐及侍中周廣、謝惲等人大加煽惑,傾搖朝廷。楊震作為漢家首輔,實在忍無可忍,上疏規諫。但是楊震的規諫,如泥牛人海無聲無息。樊豐、謝惲等人見楊震切諫不從,便無所顧忌。他們竟偽造詔書,調撥司農錢穀和現成的建築材料,各自建造起家舍、園池、廬觀,用去無數的工役費用。

楊震屢諫不從,氣憤已極。他在延光三年正月,借京師發生地震的機會,再一次上疏,這次上疏,言詞仍然激烈,前後幾次上書,似乎有了轉機,安帝也漸覺不平。而樊豐等人雖然對楊震側目憤怨,但懾於楊震是關西名儒,眾望所歸,也不敢無端加害。這時,河間有一位叫趙騰的男子,到宮廷上書,指陳時政得失,安帝不禁發怒,當即詔令有司,把趙騰逮捕入獄,並加上罔上不道的罪名。楊震身為太尉,豈能坐視不救?於是又一次上書諫諍,安帝得疏仍未理會,竟把趙騰處死,拋屍於街市。

適逢延光三年春天到來,安帝借著望祀岱宗的名目,出都東巡。樊豐等人乘皇上外出,更是擅用錢物,移修第宅。偏偏被楊震的部屬高舒召大匠令史查出樊豐等人以前偽造的詔書。楊震得到這一重要證據,卻因安帝東巡而沒能及時舉發,他想等皇上回來以後再奏聞。樊豐等人聞訊後為了保住自己,卻日夜密商,設法先發製人。恰好此時,出現星變逆行的天象,被他們當作借口,構成阻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