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玉集》別本:S2072。一卷,首尾並殘。共存十三篇類,一百零一則。是《雕玉集》省略篇前韻語的節本。
《勤讀書鈔》:P2607。一卷。作者不詳。王重民以為出於中唐人之手。共四紙七十三行,載錄十六則勸學事類。據首行標題,可以推知作者讀書之餘,錄示後輩有關勤學事類,資以勸勉誡勵,故知本卷並非嚴謹類書,而是專類書鈔。
《應機抄》:S1380。一卷。作者不詳,似是盛唐抄本。殘存三百六十六則。每則首列書名,或人名,下取成言為主,偶有敘事。全書並未分類,乃為書鈔之標準型式。然而細究內容,則又自成體例:或以數則近似之內容聯抄,或以書名彙集,或以人名排比,形成書鈔與類書間的過渡特性與功能。不過,雖說書名及人名並列,敘事與成言共舉,實際上仍以書名為主,而且重在成言,不在敘事。引書中又以經史子為多,子書更占大宗,顯然受到《群書治要》或《意林》一類的影響。其編纂體例及引文方式,在中國書鈔史上,似為創新,發凡啟例之功,對後來書鈔體式的類書編纂影響不小。
《李嶠雜詠張庭芳注本》:凡有S555V,P3738二卷。書跡同,然不相連屬,中有殘斷,無書名。S555V號存十七行,有《銀》、《錢》、《錦》、《羅》、《綾》、《素》、《布》等六首;P3738殘存六行,有《羊》二句,《兔》一首,《靈禽十首》僅存《鳳》一首,《鶴》二句。劉休業考訂此卷為《李嶠雜詠》,並經王重民複閱證實為張庭芳注本。考《新唐誌》有《李嶠雜詠》十二卷,《宋誌》作《李嶠新詠》一卷,今《佚存叢書》本分上、下卷,一百二十首。本卷每首詩文概以題目相關之事類熔鑄其中,校之《全唐詩》及《佚存叢書》本,多有不同,並可補其闕文,知張氏所據者固別一本也。張氏注本今亦亡佚,今此卷所存雖然吉光片羽,亦彌足珍貴。(《新唐誌》別集類“李嶠《雜詠詩》十二卷”,《宋誌》別集類“李嶠《新詠》一卷”)
宗教類類書
《法苑珠林》:《四庫全書總目》此書提要曰:“一百二十卷,唐釋道世撰。道世字符惲,上都西明寺僧。是書成於高宗總章元年,朝散大夫蘭台侍郎隴西李儼為之序,稱事總百篇,勒成十帙,此本乃一百二十卷。蓋百篇乃其總綱,書中則約略篇頁而分卷帙,如千佛篇、十惡篇則一篇分七八卷,善友篇、惡友篇、擇交篇則兩三篇共一卷,故書凡一百一十八卷,而目錄二卷,亦入卷數,與陸德明《經典釋文》例同,合之共為百二十也。每篇各有述意,如史傳之序。子目之首則或有述意,或無述意,為例不一。大旨以佛經故實分類排纂,推明罪福之由,用生敬信之念。蓋佛法初興,惟明因果,暨達摩東邁,始啟禪宗。譬以六經之傳,則因果如漢儒之訓詁,雖專門授受,株守師承,而名物典故,悉求依據,其學核實而難誣。禪宗如宋儒之義理,雖覃思冥會,妙悟多方,而擬議揣摩,可以臆測,其說憑虛而易騁。故心印之教既行,天下鹹避難趨易,辯才無礙,語錄日增,而腹笥三藏之學在釋家亦幾乎絕響矣。此書作於唐初,去古未遠,在彼法之中,猶為引經據典。雖其間荒唐悠謬之說,與儒理抵牾,而要與儒不相亂,存之可考釋氏之掌故,較後來侈談心性,彌近理大亂真者,固尚有間矣。”
《諸經要集》:二十卷,顯慶四年(659),西明寺撰。沙門釋玄惲,本名世道,律學高譽,謨重前良,綴輯為務,兼有鈔疏,注解眾經,西明創居,召為大德。顯慶年中,讀一切經,鈔諸要事撰成一部,名《諸經要集》。餘如內典錄載(采錄自唐朝圓照《貞元新定釋教目錄》卷第十二,863頁,見新修大正《大藏經》第五十五卷目錄部全。)。
以下道教類書提要摘編自《道藏提要》。
《三洞珠囊》:十卷,王懸河撰。《宋史·藝文誌》著錄三十卷,今本有殘缺,首尾所佚不少。此書乃道教類書,集錄一百五十餘種道書之言,分類編纂,為研究唐以前道教之重要資料。
《上清道類事相》:四卷,王懸河撰。此書係道教類書,輯錄諸道典中有關神仙道士所居樓觀室宅等建築之文,分為六品:仙觀品、樓閣品、仙房品、寶台品、瑰室品、宅宇靈廟品。此書徵引道教典籍一百數十種,可供考校唐以前道籍者取資。
《道教義樞》:十卷,孟安排撰。原題“青溪道士孟安排集”,孟安排乃唐高宗、武後時人。此書乃一部道教類書。舉道教義理名數之重要者三十七目,先以駢文提其玄要,名之曰“義”;次加以詳釋,皆廣引經籍及六朝諸師之說,並論析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