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界不能創辟新路,是因沒有認識問題,在故紙堆裏率爾拿起一兩件不成問題而自己以為有趣味的事情便洋洋灑灑地做起“文章”來。
——《國粹與國學》
學術上的問題不在新舊而在需要,需要是一切學問與發明的基礎。
——《國粹與國學》
如果為學而看不見所需要的在哪裏,他所求的便不會發生什麼問題,也不會有什麼用處。
——《國粹與國學》
沒有問題的學問就是死學問,就是不能創辟新途徑的書本知識。
——《國粹與國學》
沒有用處的學問就不算是真學問,隻能說是個人趣味,與養金魚、栽盆景,一樣地無關大旨,非人生日用所必需的。
——《國粹與國學》
學術問題固然由於學者的知識的高低與悟力的大小而生,但在用途上與範圍的大小上也有不同。
——《國粹與國學》
不需要就沒有學問,沒有學問就沒有技術。
——《國粹與國學》
中國目前的問題,不怕新學術呼不出,也不怕沒人去做專門名家之業,所怕的是知識不普及。
——《國粹與國學》
用文字記載思想本來和用針來縫布成衣服差不多。
——《國粹與國學》
縫衣機的成功隻在將針鼻移到與針口同在一端上。拚音文字運動也是試要把音與義打成一片。
——《國粹與國學》
要移動一下這“文字的針鼻”,雖然隻是分寸的距離,若用的人不了悟,縱然經過千百年也不能成功。
——《國粹與國學》
舊工具不適於創造新學術,就像舊式的針不能做更快更整齊的衣服一樣。
——《國粹與國學》
有使中國文化被西方民族吸收願望的先當注意漢字的改革,然後去求學術上的新貢獻,光靠殘缺的古董此後是賣不出去的。
——《國粹與國學》
拚音字的好處在以音達意,不是以形表意,有什麼話就寫出什麼話,直截了當,不用計較某字該省,某句應縮,意思明白,頭腦就可以訓練得更縝密。
——《國粹與國學》
簡潔文字隻能表現簡單思想,像用來做詩詞,寫遊記是很夠的。
——《國粹與國學》
現代的科學記載把一個字錯放了地位都不成,簡省更不用說了。
——《國粹與國學》
我們的命不加長,而所要知要學的東西太多,如果寫作不從時間上節省是不成的。
——《國粹與國學》
我們自己的文化擔負已是夠重的了,現在還要擔負上歐美的文化,這就是錢先生所謂“兩水鬥齧”的現象,其實是中國人掙紮於兩重文化的壓迫底下的現象。
——《國粹與國學》
繁難的文字束縛了思想,限製了讀書人,所以中國文化最大的毒害便是自己的文字。一翻古籍便理會幾十萬言的書已很少見,百萬千萬言的書更屬稀罕了。
——《國粹與國學》
世間無不死之人,也無不變的文化,隻要做出來的事物合乎國民的需要,能解決民生日用的問題的就是那民族的文化了。
——《國粹與國學》
中國學術一向是被社交學問,社交文藝,最多也不過是做人之學所盤踞,所謂“樸學”不過為少數人所攻治,且不能保證其必為晉身之階。
——《國粹與國學》
治物之學導源於求生活上安適的享受的理想和試要探求宇宙根源的謎。
——《國粹與國學》
學者在實驗室裏用心去想,用手去做,才能有所成就。
——《國粹與國學》
中國學術豈但與人生分成兩橛,與時代失卻聯係,甚至心不應手,因此,多半是紙上談得好、場上栽筋鬥的把戲。
——《國粹與國學》
愛情就是生活,若是一個作家不會描寫,或不敢描寫,他便不配寫其餘的文藝。
——《無法投遞之郵件》
讀書
敏明坐在席上,手裏拿著一本《八大人覺經》,流水似的念著。
——《命命鳥》
讀後的餘韻,常繞繚於我心中,像這樣的文藝很合我情緒的胃口似的。
——《讀〈芝蘭與茉莉〉》
讀中國的文藝和讀中國的繪畫一樣。
——《讀〈芝蘭與茉莉〉》
從師若不注意怎樣做人的問題,縱然學有師承,也隻能得到老師的死的知識,不能得到他的活的能力。
——《國粹與國學》
哲理
凡最終的地方,都是在對岸那很高、很遠、很暗,且不能用平常的舟車達到底。
——《無法投遞之郵件》
凡事不預備而行的,雖得暫時成功,終要歸於失敗。
——《東野先生》
縱使你一個人在這世界內能實行你的主張,你的力量還是有限,終不能敵過以非為是的群眾。
——《東野先生》
一個救護時世的人,在智慧方麵當走在人們的前頭;在行為方麵,當為人們預備道路。
——《東野先生》
一幅完美的錦,並不是千緯一經所能成,也不能於一秒時間所能織就的。
——《東野先生》
人間一切事物好像趨於一種公式,就是凡真作者在能創造使人民康樂的因,並不期望他能親自受用他所成就的果。
——《東野先生》
一個人倘要把他所知所信的強別人去知去信去行,這便是獨裁獨斷,不是共和合作。
——《東野先生》
其實聖人就是瘋子。
——《東野先生》
學問也不是一般人所需要的,隻要幾個書呆子學好了,人人都可以沾光。
——《東野先生》
女人的臉曾與武人的槍平分地創造了人間一大部曆史。
——《女兒心》
自古以來,真正統治民眾的並不是聖人的教訓,
——《春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