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漢八年十月,劉協在國丈伏完、光祿勳朱俊及漢陽太守曹操的扶持下,於嘉德殿複登大位,加封伏完為護國公,拜朱俊為大將軍,擢升曹操為涼州牧。同時,劉協向天下諸侯發出詔書,號召群雄共討“國賊”宇信!
這招“先聲奪人”是鍾繇想出來的妙計,目的就是要置宇信於不仁不義的境地。一時間,曾經譽滿天下的宇信被推上了風口浪尖,成為世人眼中的笑話!
不僅如此,四方諸侯聞詔也開始蠢蠢欲動。中原之地,宛如一塊肥肉,令諸侯無法抗拒,大有掀起第二次反宇高潮的勢頭!
西北地區,強勢崛起的曹操先以武力的方式迫使韓遂、馬騰偃旗息鼓,而後揮師東向,與曾經稱霸涼州的董卓決戰,一舉將其壓製在長安-潼關一線的狹窄區域。
眼見董卓大限將至,其麾下兩員大將李傕、郭汜生怕受到牽連,於是秘密派人與曹操接觸。曹操迫於形勢,答應了李、郭二人保持中立的要求。相應地,郭汜打開潼關,放鍾繇軍東去!
劉協成功複位後,承認了曹操的擁立之功!受封涼州牧,對曹操而言,絕對是一件天大的好事!董曹之戰的局勢也逐漸明朗起來,董卓軍內部進一步分化,勝利的天平開始傾向於曹操!為何?不少董卓軍將士就是土生土長的涼州人,如今曹操成了涼州之主,他們的妻兒老小轉眼之間成了人質,試問他們又如何安心與曹軍作戰?
益州地區,一度戲耍宇信的老狐狸劉焉卻在這個節骨眼上一病不起。病重的劉焉自知不久於人世,不得不聽從部屬的建議,選擇後繼之人!
劉焉一生共有四子,分別是範、誕、瑁、璋。長子劉範與次子劉誕性情衝動,好打抱不平,曾趁董卓東入雒陽參加比武大會之際,聯合涼州豪強韓遂、馬騰進攻長安,後為李傕擒獲,斬首於城內;三子劉瑁素多疾病,終日靠服用藥丸續命;唯有四子劉璋身康體健,兼禮賢下士。
雖說廢長立幼乃取亂之道,但感慨當下時局之凶險,劉焉不敢將州牧之位傳於三子。如此一來,劉璋便成了唯一合法的嗣子!劉焉扶劉璋上位後,隻提了一條要求——莫問天下之事,隻行州牧之權。而劉璋呢,是個出了名的孝子,自始至終,都沒跨出益州半步!
事實上,劉璋的乖巧懂事,也是贏得劉焉信任的重要因素!身在亂世,要麼開疆拓土,爭衡天下;要麼固守城池,遵循王道!益州,天府之國,且有崇山峻嶺作為屏障,自保不成問題!
荊州地區,野心勃勃的劉表與壽春太守袁術結盟,以劉備為先鋒,起兵五萬,自江夏殺入豫章,但受到豫章太守華歆的頑強抵抗,一直未能得手!而盟友袁術,更是草包一個,大軍剛過長江,立足未穩,便受到樊能、於麋的襲擊,被打得是丟盔卸甲!廬江都尉周瑜趁機獻計,以孫策為前鋒,渡江焚毀了袁術在江北的屯糧所,逼得袁術隻能暫時放棄南下揚州的計劃!
袁術的失利,讓劉表軍失去了側翼的掩護。劉備看準時機,以“大義”說服劉表與張溫講和,引兵退回荊州境內。當然,劉備口中的“大義”並非什麼仁義禮智信,而是純粹的利益關係——與富庶的中原相比,揚州不過是小菜一碟!其中,劉協的討逆詔書是點燃劉備心中複仇之火的根源!
揚州地區,州牧張溫本應是天下最逍遙的地方大員,無奈家富招人恨,引來兩隻虎狼,搞得他是焦頭爛額。至於皇帝的什麼狗屁詔書,他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如果可以的話,他倒是希望劉協能夠幫他解決一下揚州戰事的問題!
說到底,劉協複位之事產生的影響,除了令曹操單方麵受益外,對宇信根本沒有形成什麼像樣的威脅!
按理來說,這種時候宇信大可不理不睬,繼續在中原實施他的改製大計,但沒事找事的劉協做了一件天怒人怨的蠢事——作為複位的示威,劉協將捉拿到案的楊奉一家全部斬首!
楊奉於宇信有救命之恩,又是宇信安置在京師的重要部屬,而今卻遭此橫禍,其罪魁禍首便是雒陽城中作威作福的劉協!天子無道,卿可責之,這是靈帝病重時賜予宇信的特權!
到雒陽找劉協討還公道!宇信登高一呼,七州之眾群情激憤!於是乎,有了後來的許昌誓師!兗州、豫州、並州共集結三十萬大軍,分兩路浩浩蕩蕩地開往司隸地區!
事實上,真要追根刨底,劉協在此時複位,也給了宇信一個出師有名的借口,一個可以兵臨潼關的借口!三年之約,就此打破!
宇信和曹操都是春風得意,唯有董卓甚是苦命!李、郭二人背地裏投敵,董卓不是不知道,但他不敢追究!正如李儒所言,眼下他二人保持中立,不與曹操勾結到一塊,已是萬幸;真要捅破了那層窗戶紙,恐怕隻會加速董卓軍的滅亡!
董卓走到今天這一步,也怪他平日做事太絕。他本是涼州牧,若能寬仁待人,何來韓遂、馬騰的反複折騰,也不會給曹操可趁之機!如今,曹軍從四麵八方湧來,董卓連個合作的人都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