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保持最佳狀況置於求生存與成長之間有其另一層意義存在,可使人從兩者的衝擊中恢複過來。所以,再度地,我們提出“皆”而非“或”的概念。
求生存是基本的,但你遲早要推進到成長階段。如果你想有所作為,保持最佳狀況是很重要的。成長是好的,但是如果你沒有準備妥當,將可能產生發狂似的改變。
讓我們來談談求生存、保持最佳狀態、求發展,所應注意的事項:
·健康:良好的身體與心理。
·熟練:心理上的、技術上的、社會性的、藝術性的。
·行動:把事情做完、做好。
·認知:自我認識、自我接納。當然,這四者之間也有關聯;如果你想要有熟練的技巧,或想把事情做好,你就必須有健康的身心;同樣地,做好事情必須有熟練的技巧與動機。而且你的技藝是建立在你的自我認知之上的。
健康、技巧、認知若不付諸行動,終歸徒然,你可說那是你才能的浪費。所以對一個新時代的管理者而言,底線是自我負責。我們能夠以一名管理者的經驗來說明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
數月前,瑪莉要求晉升。不幸地,她在麵談時遇到“男性沙文主義”的上司,並表示不信任她。她原本很有希望得到這職位的。瑪莉開始變得慌亂,爾後的交談也變得更糟,結果她自認為自己不擅長談判交涉。
她的上司再度考慮到她,她具有許多這新職務所需的條件與特質,然而她的負麵自我認知(即不擅於交涉)仍被考慮在內。結果她覺得沒有自信,她希望表現得更好些而無法克服結結巴巴,她無法表現出她有能力擔任這項工作。
這是很常見的缺乏技巧的個案(在處理不合理的敵對或批評)導致負麵的自我認識,反過來更缺乏技巧,惡性循環。自我認知很重要,我們將在後麵詳細討論。
現在讓我們再度看看瑪莉的個案——特別是第二次晤談時,我們可抽離出幾個要點:
·她自認為不善於晤談。
·她缺乏自信。
·她沒有意誌力克服以上兩點:換句話說,她無法正確地表現她自己。在這裏強調意誌力有三個內容:
·想法:你的思想、觀念、理論、信仰、價值、感覺。
·感情:你的情緒、感受。
·意誌:你的意向、動機、感受。
不過三者主要在決定我們的行為。在瑪莉的個案裏,她的負麵想法使她沒有自信,並且這兩者之間互相牽製,以致她想做好事情的欲望被抑製了。
結果她無法如期自我管理。
為了管理你自己,你必須能夠掌握你的思想、感受與意誌。這是相當重要的。
至此,我們已看到自我管理的四方麵(健康、技巧、行動、認知),以及三個內含過程(思想、感受、意誌)。
我們將它綜合概要作成上表,它是取自最近有關有效管理法的特質的研究。此表顯示了如果你想有效地管理自己與他人所需具備的特質。它是本章中最基本的結論。
幫助他人管理
讓我們回顧一下。或許讀者已能自我管理。如果你已能達到你的目標並排出優先順序,可以在健康、技巧、行動、認知方麵將你的思想、感受、意誌力發揮出來,以求生存,保持最佳狀況以求發展,那麼,很顯然你已有所進步。
沒有人是個孤立者,我們與別人工作、生活在一起。他們是我們的一部分,正如同我們也是他們的一部分。在考慮管理時,我們必須投入大部分心力,在如何以各種不同方式自我管理時,將會如何影響這些重要的人。
自私是管理中最受批評的。確實,管理者的首要任務是與他人一起工作,將焦點放在自己身上是自我縱容甚至是自戀。
隻求自己發展確實是自私的。你隻顧你個人的需要、長短處和目標等等。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反對自我否定與自私支配這兩個傳統的主要原因。這兩者都不是我們所要的,我們需要的是一個同步思考法。
讓我們再由傳統的“沒有自己”的經營方式出發,他們為其工作者負責,我們也不願完全拋棄它。然而,如果這種信仰使你無法學習新技能,或者不為你與你的家庭付出足夠時間,那麼就一個管理者而言,你是失敗的。
其中的麻煩是當你以自我為考慮中心時,可能又陷入另一傳統——隻對自己感興趣,不論它對別人的價值是如何。因此,在某些人眼中,你可能是自私的。也許,更重要的是,這種做法對那些自認這是我的權利的人,似乎是自私而且錯了。舉例來說,“從現在開始,每周我要騰出半天時間來閱讀與思考”或說“由於我要外出工作,你與小孩可要自己照顧自己一些”,這都是需要勇氣的。
不過與前述凡事以自我為主,完全不顧他人。不同的是,我們是可以不自私的,可以平衡自我與他人的需求(特別是那些對我們很重要的人,但更理想的是每一個因我們的作為而或多或少受影響的人)。我們接受來自父母的遺傳與幼年期的教養,而得到許多關於行為責任的觀念和規則,我們必須擁有自己並與他人分享。年歲稍長,因受到來自周圍的人的影響,我們把他人的需求擺在前頭,忘了自身的需求,這樣就失去平衡。
欲求不自私的主要問題,在於你必須忍耐,你必須忍耐別人不喜歡的事,忍耐所有因怕煩擾別人而做的事;最糟的是你得忍受無法求新求變。理由很簡單,求新求變必須考慮到自身——自己的需求、目標、能力、限製、機會、 狀況、白日夢、恐懼、野心、責任、感情、憎愛……你如何能一直不自私地想到這些呢?
忍耐也是削弱組織生命力的重要問題之一。組織裏無效率的主要原因是我們所要忍耐的人數。忍耐也許使你無法發揮才智,甚至能力、野心和學習都受到限製。我們稱之為官僚、無進取心、安於現狀、懶惰或許多其它字眼。無論如何,人們與組織的自我設限至少是互相影響的。容易忍耐是危險的,因為如此必須停止自我管理。當然,有時忍耐會導致暴力。我們可以壓抑我們的需求,直到有一天……
懷著無可控製的情緒、興奮、災禍而爆發了,因為長期壓抑後,突然發現需求是會讓我們發怒的。而且當我們生氣時,我們無法知道我們的能力,並且會傷害、譴責他人。做為一個成人,複習孩童時代的處事原則是求發展的一部分。並且看看這些原則與目前的情形有多少相關?它們是否空洞?是否避免煩擾那些我害怕他們生氣或我所依賴的人?還是它們確實是有用的?
像成人般的自我管理,需要你的意識決定,以過去經驗為基礎,學習、 發展、應用在目前的情況上。並且決定究竟要忍耐還是要求新求變。我們不抑製需求,而要考慮如何與他人的需求相配合。
所以自我管理不是自私。如果我們與組織想要生存、健康的話,自我管理是必須的。以下是某大公司中層管理者的問題以及她所受到的影響:
我們能夠求新求變到什麼程度?人們在等待,等待領退休金、安全感等等,因此許多中級主管的壓力就由此而生。人們保護、隱藏自己,也許有人教你我以暴力威脅他們,如此會更糟。他們往往是仁慈、善良的,你不能指責他們工作不力。他們需要幫助,他們往往盡力而為,而我們卻無法幫助他們。
為何對某些人與其周圍的人而言,生活變得如此痛苦。而其它人在六十歲時,還能提供良好的模式……以求自我改變,也幫助別人求新求變。
所以,別忍耐!包括自我管理、求生存、維持最佳狀況、求發展在內。這不是自私,而是幫助他人求新求變,在組織、社會裏,基本上它是決定於個人的努力——就像其解毒藥(熱心)一樣,忍耐是有傳染性的。它感染我們,我們再感染給別人。當我們自我設限時,我們已讓自己與組織忍耐了。
在這裏我們做個暖身運動,將管理過程視為一種狀況來闡明、測量,並且做一些有益的事情。我們現在想做的是看看你如何從了解到計劃並實行。
因此,讓我們看看下列問題:
評估
一、排定目標的優先順序。
二、推行各種不同的行動方式。
三、評估各種行動的方式。
四、決定以何種方式行動。
行動
五、計劃你打算做的事——你的第一步。
六、執行第一步——行動。
七、重新檢討並計劃下一步。繼續重複以上步驟。
未執行前,先看看以下這些問題,你可獨自思考也可以和他人共同討論,但千萬別急著下結論。你可能發現必須深思一、兩天,或是偶而回過頭來溫習一番,那將會更好。
有關你的行動方式的幾個問題
一、你如何決定優先順序?如何選擇目標?你考慮哪些因素?你能否想到其它被你忽視的重要因素?你能否舉例?
二、你如何推行各種不同的行動方式?在諸多方式中,你如何選擇?你考慮哪些因素?是否有其它可能的因素?
三、回想在過去一年中,最難做決定的兩三件事,它們為何困難?當時你如何處理?現在你覺得當時處理得如何?你現在的感受如何?
四、你了解你是如何下決定的?有哪種類型?
五、當你遇到挫折,行事不順利時,感受如何?哪些因素影響你的感受?
六、看看以上這些問題的答案,別人認同嗎?換句話說,別人與你自身眼中的你是否一致?你是如何發現的?
七、對於以上的問題,你的想法如何?感受如何?想不想有所行動?若不,為什麼?若要,做什麼?
排定優先順序,了解自己意向身為管理者,或簡單說,作為一個人——在你的生活當中,你麵對許多問題。你必須做決定並付諸行動。有時該由何處開始,是很容易決定的。即使真的是如此,也值得你稍停一下,自問是否能確認自己的決定?優先順序是否很清楚?別人同意你嗎?你做決定的大前提是什麼?
雖然,偶而使用同步思考法是有用的,但是第一步還是認知問題。你所麵臨的問題是什麼?在此我們是指如果你想求生存、準備最佳狀況、求發展時所麵臨的問題。
換句話說,如果你想要有效地管理自己,你必須去做有效的事情。任何人都會麵臨許多問題,有許多問題很明顯地會困擾我們(雖然在這種情況下,真正的問題可能被隱藏起來)。另外還存在著那些不明顯的問題,我們應把它們尋找出來,而不是等它們來打擊我們。
也許以例子來說明各種類型的困擾比較有用些。
·與工作有關的困擾——例如有些工作需要較好的管理,以自我的角色、工作為基礎,可以預測出某些困擾與以後的自我有關;這類困擾我們應麵對它,而不該逃避。
·來自他人的困難——例如由於別人的要求而造成自我的困難。
·來自過去的或未來的自身的困擾——必須擺脫過去的負荷與阻礙。往好的方麵想,並且要有前瞻性。尋找機會,向未來的目標挑戰。應學會成熟地處理問題,並同時考慮限度與機會。
與我的個性有關的困擾——例如健康、技能、認知、管理方式、發展步驟。
閱讀完上述各種困難類型,你可能知道如何解決你所麵臨的困難。若能如此,真是可喜可賀。然而本章的主旨是檢驗從明了問題的存在到如何計劃、執行的各種方法,這將有助於你推進至執行的階段。
你如何閱讀全賴你如何詮釋它。你可以此刻就麵對問題,若是如此,你可以立即執行我們即將描述的過程。
另一方麵,你可能尚未知道問題的所在。若是如此,你可以略去本章不讀,以後再回頭來看。或者現在就看完本章,以求得到某些執行過程的主意,這可使你在閱讀往後幾章時具有驗證作用。
領域範圍
這種技巧在整個行動過程中都可使用,所以我們將再次強調,現在,我們來以前麵提到過的人事主管彼德為例子,繪出他的領域範圍。這些範圍包括:
·與同事相處——彼德帶給同事壓力;沒有機會和他們開玩笑,輕鬆輕鬆。
·性情——彼德經常發脾氣,在家時更厲害。(孩子們似乎成長很快,不再信賴他)
·生活方式——他總是來去匆匆,忙碌終日。
·健康——頭痛……血壓高、風濕症。
·從事什麼——他懷疑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情是否都很重要?
決定優先領域這裏所謂的“意向”是指從哪個難題下手?以及你所希望的結果。你如何選擇這個優先領域?當然是由你決定。然而我們可以訂下出如規則供你做決定——雖然仍是由你選擇。按你的判斷力,你可以決定優先領域為下列之一:
·最重要的,是你真正想要或需要處理的;它帶給你與他人最大的回饋。
·它給與最快的回饋。如果你夠幸運的話,你可能得到最快又最大回饋的決定。不過,通常是速度與效益無法得兼。
·它是最急迫的。意即如果不解決它,將會招致最大的災禍。
·它是最容易解決的。讓我們從最易得到好結果之處下手。
·它是最難解決的。讓我們從最難處下手。
如果我們能掌握它,就能掌握任何事情了。
·它是關鍵所在——它與許多其它事情有關聯。一旦解決了它,這些相關聯的事情也就相應地有所進展。
回到彼德的個案。考慮過後,彼德決定以“生活方式”為第一優先,因為這是造成某些其他困難的重大因素,例如疾病的警訊、不能夠照顧家庭、脾氣不好、與同事相處有某種程度的不和諧。其次,他也希望立刻改善健康。所以這兩項是他的“馬上辦”。
評估各種不同的路線,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
欲實現某一目標,通常有許多不同方式因目標而異,某些目標可能有許多簡單清晰的路線,而其餘的可沒有那麼容易。讓我們再來看看彼德,他的短期意向,改善健康,尤其是工作壓力症候群,是容易解決的。例如,他可以:
1.看病、吃藥。
2.運動——如同事們常玩的軟式網球。
3.作生理上的適當訓練。
4.作心理上的訓練。
5.以上某幾項的組合。當然,並非每個難題都能這麼容易、清楚。故彼德的長期難題——改變生活方式——沒有簡單的解決技巧。像這種較大的難題,可以將它分解成四個概要的策略,以便做個有裨益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