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陳嘉庚: “華僑旗幟,民族光輝”(3 / 3)

1922年,資本主義自由競爭無度引起市況蕭條,橡膠價連續 3年下滑,許多小規模的膠園、膠廠被迫停產。而這時的陳嘉庚公司虎氣十足,他斷定橡膠業是新興產業,好景還在前頭。在對馬來西亞各地進行考察之後,陳嘉庚一下子買下了 9家橡膠廠。

1924年他在馬來西亞和印尼設了 10多家橡膠分店,其後又在其他地方設分行、分店或辦事機構。目的是擴大產品銷路和原料來源,減少中間環節造成的損失。這一年英國政府為抬高橡膠在國際市場上的價格,從中獨占利潤,在新加坡、馬來西亞實行限製橡膠生產計劃,第二年略見成效,加上美國汽車工業生產迅速發展的影響,橡膠價格大幅度上漲。這一年是陳嘉庚的橡膠事業的巔峰,在英國大臣對新加坡工業的考察書中,也提到了陳嘉庚的公司,說它是“亞洲最大的企業”。

與此同時,陳嘉庚並沒有忘記自己的故鄉—

福建集美。他認為振興工商業的目的在報國,但報國的關鍵在提倡教育,因而“立誌一生所獲的財利,概辦教育”。 1893年,他 20歲時就在家鄉創辦“惕齊學塾”。 1913年又創辦集美小學。以後他與胞弟陳敬賢先生一起,邊集資邊辦學,辦學規模不斷擴大,先後在家鄉創辦了包括幼稚園、小學、中學、師範、水產、航海、商業、農林等校在內的集美學校和廈門大學;資助了閩南 20個縣市 110多所學校;並在僑居地新加坡倡辦和讚助了道南小學、愛同小學、崇福小學、南僑中學、南僑師範水產航海等許多學校。他用於興學的資金超過一億美元,幾乎等於他的全部家財。人們親切地稱陳嘉庚先生為 “校主”。

有人說,陳嘉庚辦這麼多的學校無非是提高自己的聲譽,但陳嘉庚辦學,卻不是這樣的。他沒有把它作為一種資本,相反為此做出了巨大犧牲。

自 1926年起,陳嘉庚為了維持集美學校和廈門大學經費不至於中斷,做了許多努力。在資金緊缺時,他甚至於賤價出賣了橡膠園。

1929年 10月,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爆發。新加坡、馬來西亞最大宗的出口是橡膠和錫,最大的買主是美國。美國的不景氣,造成了新、馬橡膠和錫業的大蕭條。但陳嘉庚一直提供集美、廈門學校經費達 90萬元。當時,陳嘉庚公司積欠銀行債款近 400萬元。公司資產僅在 200多萬元,已是資不抵債。以英國彙豐銀行為首的債權銀行要求陳嘉庚停止支持集美廈大經費,被陳嘉庚斷然拒絕了。他認為自己不能也不應放棄義務,學校辦起來了,就得維持下去,一旦關了門,恢複就無望了。學校如果關停,不僅耽誤青少年前途,而且對社會影響不好,罪就大了。如果因為負擔集廈學校經費而遭致生意失敗,這是個人事業的榮枯。

1932年,陳嘉庚辛苦創辦的企業終於被收盤,雖然他的事業走到了末路,但陳嘉庚卻從不後悔,因為他成功地創辦了這麼多學校,尤其是廈門大學和集美學校。

1961年 8月 21日,這個偉大的企業家、教育家病逝於北京。彌留時他仍殷切盼望台灣回歸祖國,並囑咐 “把集美學校辦下去”,把遺產 300萬元人民幣全部獻給國家。為了感謝這麼多年他對國家做出的不朽貢獻,中華人民共和國給予其國葬的哀榮,靈柩運回集美,安葬在家鄉,以告慰這個曾經輝煌、博大無私的愛國華僑。

成功秘訣:

商人父親的教導,個人的勤奮用心。

出資辦學,造福後人,盛譽百世。